轻产品、重营销,“倍轻松”为何不轻松?
中国商界网 韩金 2022-06-30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倍轻松”),成立于2000年,是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创新型企业。自2000年创立以来,倍轻松将古法中医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开创了以头、眼、颈、头皮、明火艾灸等为核心的智能便携按摩器和智能健康硬件产品,通过穴位按摩、拿捏、揉压、热敷等手法,为用户带来按摩体验。

  2021年7月15日,倍轻松于上交所敲响钟声,意味着倍轻松正式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为688793。开盘报160元,较发行价27.4元上涨484%,市值破百亿,成为便携按摩器第一股。在全国各大机场、高铁和Shopping mall超160家专卖店、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体验倍轻松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倍轻松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毛利率有所下滑

  据界面新闻记者徐诗琪报道,4月24日晚,“智能按摩器”第一股倍轻松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财报显示,倍轻松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90亿元,同比增长43.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86.19万元,同比增长29.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倍轻松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69.00万元,同比增长22.23%。

  倍轻松同时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当期公司业绩承压。财报显示,倍轻松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48亿元,同比增长15.29%,增幅有所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988.98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113.27万元。

  分产品看,倍轻松在财报中将产品细致分为头部、颈部、眼部、头皮、艾灸和其他。2021年,公司颈部产品收入最高,达到3.10亿元,同比提升50.19%;眼部产品收入达到2.99亿元,同比提升19.35%;2021年三季度公司新推出的艾灸产品收入达到6024.50万元,占总收入5%,这类产品属于带耗材运营,公司称易于降低获客成本、提升粘性。

  上述各类产品毛利率均在60%左右,公司2021年整体毛利率为56.69%,高于传统家电、扫地机器人等同类可比企业。

  分地域看,倍轻松2021年境内收入10.63亿元,占总收入89%,其中线上渠道共增长2.29亿元;境外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60.24%,主要来源于ODM客户及线上直销亚马逊、独立站等渠道。当期公司ODM收入(主要为俄罗斯客户)为6581.9万元,同比增长45.16%,不过毛利率减少了5.64个百分点至26.96%。

  倍轻松产品定位中高端,均价不低,一台旗舰版头部按摩器官方价可达3699元,且主要通过直营渠道销售,这是其毛利较高的原因。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公司开始开拓经销渠道,包括线上分销和线下加盟。拓展销售渠道是保增长的必然选择,但这也会蚕食公司毛利率。

  例如,财报显示,当期公司开拓了新的线上经销客户,这部分收入为4243万元,同比提升48.96%,但毛利率大幅下滑了12.15个百分点至37.13%。

  从产品端看,公司2021年各类产品毛利率有0.49至3.92个百分点的下滑,公司整体毛利率也减少了0.53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率较高是倍轻松一大特点。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达4.85亿元,同比增长45.6%,占总收入的40.75%。财报解释称主要由于新品上市,引进品牌代言人,推广力度加大等所致。倍轻松去年引进了肖战作为代言人。

  公司在财报风险提示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较高,且高于可比公司,主要系销售模式存在差异。公司直销比例较大,在直销渠道下,公司线上平台的推广费和线下门店的租赁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出较大,销售费用率随之较高,而可比公司直销比例相对较低,销售费用率也随之较低。随着公司线下直营门店数量的增多,相关支出将进一步增加,销售费用率可能进一步增高,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从股价表现看,倍轻松在2021年7月上市时达到高位的185元,但此后回落明显,截至4月25日收盘报44.11元/股,较高位跌去76%,总市值报27.19亿元。

  “倍轻松”上市次年遇大考:股价业绩双降、股价下滑、高管出走

  据蓝鲸财经报道,近半年来,倍轻松的日子并不好过。一面是股价与业绩走低,面临亏损;一面是高管出走、线下门店成包袱,主营产品还被质疑收割“智商税”。

  在今年的618大促中,倍轻松发布的战报数据显示,5月31日至6月18日,倍轻松的眼部、头部、艾灸盒品类获得京东618市占率第一,按摩器店铺销售额第一。但在不久前,#倍轻松产品成本300元售价高达1000多#话题登上热搜。

  其官网信息显示,2000年,breo倍轻松品牌正式成立。2021年7月,倍轻松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并宣称自己为科创板“健康智能硬件第一股”。

  实际上,倍轻松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二级市场了,早在2016年5月,倍轻松曾在新三板挂牌,但该股于2017年8月终止挂牌,理由为资本运作规划及战略发展规划的调整。但关于此段经历,倍轻松在其官网只字未提。

  在科创板上市当天,倍轻松发行价格为27.4元/股,当日股价最高拉升至185.58元/股,盘中一度暴涨577.3%,当日收盘股价报171.18元/股,总市值超105亿元。

  尽管上市当天股价暴涨,但在之后的日子里,倍轻松的股价却呈现出了“跌跌不休”的局面,股价表现为“上市即巅峰”。在今年4月,其最低跌至38.24元/股,较高点跌去近80%。

  与此同时,倍轻松也出现了高管出走的状况。今年5月,倍轻松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张大燕的书面辞职报告,张大燕因个人家庭原因,特申请辞去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张大燕早在2007年便加入了倍轻松,其离职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记者查询倍轻松2021年财报发现,张大燕2021年从倍轻松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仅为66.76万元,在公司副总经理行列中居于较低位。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样一位在倍轻松工作近15年的老员工离职,到底是倍轻松无法给出更高的工资待遇还是另有隐情?

  业绩下滑,疫情期间线下门店成“包袱”

  2021年,该公司营收11.9亿元,也是首年超过10亿元营收。但从季度表现来看,自2021年Q3开始,倍轻松业绩增速便出现持续下滑迹象。

  2022年Q1,尽管倍轻松的营收仍然在增长,但增速却创下了历史新低的15%,归母净利润更是急剧下滑,直接变成了负值(亏损988.98万元)。

  安信证券分析称,倍轻松Q1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业绩出现亏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Q1偶发疫情对线下门店经营影响较大,但租金、员工薪酬等门店费用支出较为刚性,导致Q1线下门店整体亏损;Q1原材料价格仍处高位,成本压力较大,Q1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2.8个百分点;该公司加大电商渠道投入,提高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支持力度,Q1期间费用率同比增长5.4个百分点。

  另据多家券商研报分析称,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倍轻松盈利能力减弱,主要系疫情影响盈利能力较强的线下交通枢纽门店销售。

  倍轻松不是没有提早做准备,自2020年开始,倍轻松便加大线上渠道投入,其线上收入及规模也有快速提升。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倍轻松直营门店数累计达186家,其中购物中心门店数量为108家,交通枢纽门店数量为78家。2021年线下渠道营收占比较2020年同比下滑5.2个百分比,但这一比例仍然高居36.96%。

  对此,互联网分析师于斌表示,此前为倍轻松贡献较大销售额的门店,疫情期间却成了“包袱”。尤其是机场店、高铁站曾经是倍轻松树立高端品牌形象、提升毛利率的有力“武器”,此时的流量下滑,也直接冲击了其原本的销量与毛利率。

  毛利率赶超苹果,为何不赚钱?重营销、轻研发或许是“元凶”

  一款按摩仪售价能有多高?

  查询电商平台,倍轻松与兰博基尼联名的头部按摩仪售价为4999元,而动辄千元的产品比比皆是。目前,倍轻松在旗舰店的产品数量达到数十个,销量靠前的产品价位在千元左右。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倍轻松成立,当时经营范围含保健器材、健身器材、电子产品、医疗器械软件及相关配附件等研发和销售。倍轻松最初以眼部按摩器开局,主打学生群体,价格并不算高。随后开拓眼部、颈部、头部及头皮四大类产品,2018年将主要客群转向白领人群销售,不断布局机场高铁店等商务场景,产品定价也越来越高。

  受大环境影响,倍轻松的业绩持续增长。2018年到2020年,倍轻松的年营收分别为5.08亿、6.94亿和8.26亿,净利润分别为4509.72万元、5476.51万元和7045.81万元。根据倍轻松上市后第一个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其营收达到11.9亿,同比增长43.93%,净利润为9186万元,同比增长29.92%。

  然而今年一季度,倍轻松业绩的高增长止步。其营收为2.48亿元,同比增长15.29%,净亏损达到988.98万元,同比减少188.84%。此外,倍轻松的毛利率也在走低,2019年到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60.93%、58.36%和56.73%,2022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2.8%。

  倍轻松曾在上市时披露过一组数据,2018年头部按摩仪单位成本是每台343.45元,而每台售价则高达1295.15元,定价高,毛利率赶超苹果,业绩却亏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位从事按摩仪供应链生产人士指出,按摩仪生产成本依据材质、工艺有所不同,低端产品成本低至几十元,高端产品成本达几百元,但不会过高。高定价某种程度上也是公司的自我拔高,意图与同类产品实现差异化,想要实现品牌化。

  倍轻松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称,由于一季度全国各地疫情反复的影响,线下渠道客流下降是业绩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线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06.41万元,同比下降15.38%,线上渠道同比增长48.77%。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指出,倍轻松在不少机场设置体验店,开店费用成本很高,然而产出却不多,这些支出算到成本中是一笔不低的费用。此外,按摩仪的使用性无法和手机、大家电等相比,想获得用户的认可,必须加大营销推广。

  2021年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的10余倍

  自招股书记载的2018年开始,倍轻松的毛利率便明显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尽管近年来倍轻松的毛利率在下滑,但其2021年的毛利率仍达到56.69%,明显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

  目前,倍轻松正在转向线上销售,然而其销售费用开支居高不下。据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倍轻松的销售费用率为40.75%;2022年Q1,这一数字高达45.56%。

  在2021年年度财报中,倍轻松称其销售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主要系销售模式存在差异。其直销比例较大,在直销渠道下,该公司线上平台的推广费和线下门店的租赁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出较大,销售费用率随之较高;而可比公司直销比例相对较低,销售费用率也随之较低。随着倍轻松线下直营门店数量的增多,线下门店的租赁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出将进一步增加,销售费用率可能进一步增高。

  而与日渐高企的销售费用相比,倍轻松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显得格外吝啬。2018-2021年,倍轻松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4%、5.86%、4.46%、3.97%;2021年,该公司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的10余倍;2022年Q1,该公司销售费用为研发费用的7.4倍。

  此外,在员工的专业构成方面,根据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倍轻松员工大部分为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仅占总员工数的11.63%。

  这无疑给倍轻松扣上了“重营销、轻研发”的帽子。

  魔镜高级分析师刘轩鸣表示,倍轻松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行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存在较高的毛利率无法持续的风险,同时倍轻松轻研发重销售的策略也使得消费费用增长迅速,而同按摩仪市场另一龙头品牌SKG的渠道、线下门店和线上推广等方面的持续竞争,也会使销售费用率进一步提高,对其经营业绩有较大的影响。

  刚需性存疑,按摩效果是“玄学”?

  资深工程师袁博此前曾购买眼部、头部和颈部等多个按摩仪,因平时热爱运动而经常使用,对按摩仪的放松效果感到满意。但他表示,所谓的效果很“玄学”,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能适用。

  在袁博看来,按摩仪本身的技术难度不高,产品的发展主要还是在于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增加,按摩仪如何能够更好地调剂人体。“和中医按摩一样,只是说没有那么专业,但有类似的效果”。

  倍轻松董事长马学军曾在采访中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挖掘出现代科学技术与古法中医理论的有效融合点,这便是今天的智能便携按摩产品。”

  相关报告显示,小型按摩仪市场细分化品类变化相对剧烈,过去两年筋膜枪、头部按摩器和眼部按摩仪获得红利最多。颈部按摩仪占市场份额最大,但是在去年却呈现下滑趋势。目前市场上的按摩仪主要是物理按摩仪和脉冲电按摩仪,倍轻松主打物理按摩,SKG则为脉冲电按摩。

  一位从事康复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按摩仪主要利用物理(热)与肌肉松动原理,属于保健效果,适合肌肉放松、腰部疲劳缓解等场景,不好说有什么绝对效果。

  “按摩仪通常能够达到放松目的,但不一定能够达到产品所宣传的疗效”,上述人士认为,按摩仪用户基本覆盖大众,但对特殊群体而言,仍有禁忌,因此仍要小心使用。

  “很多人伏案工作,经常对着电脑,用眼过度,长期伏案对颈椎又不好。眼部按摩仪、颈部按摩仪这些都有需求,像颈部按摩仪这些一般是利用脉冲,通过两个有黏性的贴片粘在按摩仪的金属片上来产生类似按摩效果;眼部按摩则一般是通过按摩穴位解决放松需求”。刘轩鸣指出,消费者对按摩仪期待最多的是按摩、缓解和放松,舒服、不错和满意是常用词语,在用户体验方面要求较高。但在负面舆情方面,则对产品实际效果存疑。

  不少网友也称在购入按摩仪后,就放在家中令其吃灰。“不好用又占地方,每次看到都心烦”。

  刘步尘指出,按摩仪产品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今天的按摩仪本质上和其相差无几,只是在产品工艺上精进了。目前按摩仪的热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亚健康人群较大,这批人对健康的关注度较高。

  此外,据魔镜监测,小型按摩仪的使用寿命普遍约为2-4年。刘鸣轩认为,受到按摩仪折旧率整体偏低的影响,按摩仪产品的复购率不高,二次购买的主要需求为礼赠场景。这会影响按摩仪的增长。

  那么,按摩器生意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至2021年,我国按摩器市场规模由96亿元增长至1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05%。与此同时,按摩器不再是老年人的专享产品,年轻人正逐步成为该产品的主力军。

  近年来,在品牌方的大力营销之下,倍轻松与SKG等产品出圈。而在产品代言人上,二者也是下足了功夫,分别选择了肖战与王一博。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购买按摩仪产品是不是在缴纳“智商税”一直是该行业的争议点,相关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近来SKG便陷入“假洋货”风波,据新浪科技报道,SKG一直在给外界营造国际大牌的印象,但实际是一家起家于广东顺德的本土企业,早期还以德国SKG集团自居,主要销售家电产品,后来遇到瓶颈才转型按摩仪。在产品宣传方面,SKG也被质疑涉嫌夸大宣传。从产品属性上来看,按摩仪并不属于医疗器械。不少用户反馈出现烫伤、疼痛加重,甚至诱发疾病住院的情况。

  而在倍轻松的官方网站,其宣称将中医按摩理念与现代科技结合。但在倍轻松产品的电商平台购买评论区,有不少用户表示,产品并没有宣传的那样起到按摩作用,甚至有些产品有设计缺陷,质量差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6月份PMI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