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织密防护网 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中国商报网 陈文丽 2022-12-22

  以发展老龄产业为由,向老年人群非法集资;施以小恩小惠,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利用互联网,对老年群体实行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养老诈骗犯罪手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今年以来,相关部门采取有效举措,强化部门协同,推动源头治理,对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目前,全社会反诈防诈意识明显增强,“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2-1.png

日前,江苏省海安市公安局大公派出所民警向老年人宣传防范养老诈骗知识。(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整治养老诈骗成效显著

  针对老年群体的骗局日益增多,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动作频频。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集中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各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向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实施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合同诈骗、制售伪劣商品和生产及销售、提供假药、劣药等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拳出击。

  5月,中央政法委在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开通“养老诈骗”举报通道,各地网络举报部门也相继开设“涉养老网络诈骗信息举报专区”,重点受理处置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名义,对老年人进行网络诈骗的相关举报。

  8月,为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最大限度挤压“行骗空间”。

  一系列有针对性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090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余人,提起公诉8516人,一审判决案件1645起4523人,追赃挽损308亿余元,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得到有力打击、遏制。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共排查发现涉诈问题隐患23169个,已整治完成22398个,整治率达96.7%。

  在追赃挽损方面,各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涉案财物清运、财产变现、资金归集、清退等工作,最大程度挽回受害群众经济损失。其中,湖南法院已审结养老诈骗案件执行到位金额1.35亿余元;四川法院审理的“桂森苑”养老公寓非法集资案兑现1100余名集资参与人1.04亿余元,兑现率100%;江西南昌“老庆祥”案,法院多措并举,通过打包拍卖、线上线下双轨登记等措施,破解集资参与人众多、涉案财物复杂等难题,执行到位2.69亿余元,清退比例达50%。

  养老诈骗为何屡屡得逞

  近年来,涉老骗局手法各有不同、不断翻新。“从检察办案情况来看,养老诈骗犯罪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资、诈骗、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方面。虽然养老诈骗犯罪手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但本质上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需求设计骗局。”据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主要有投资理财型、健康养生型、精神娱乐型三种类型,而“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科技概念、“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养老概念则成为养老诈骗最常用的幌子。

  以“养老”为名实施诈骗为何屡屡得逞?专家认为,这有老年人法律知识不够、贪图小利、精神空虚等主观原因,同时也反映了老年人投资理财、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需求。目前,涉老诈骗案的受害者大部分在65岁—8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不少老年人有一定积蓄,又比较注重养生,更容易成为被骗的对象。

  面对犯罪分子设下的各种“陷阱”,老年人应该如何防范?人民法院提示,广大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服务”时,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养老企业、养老机构。投资“养老项目”和购买“养老产品”时要多与子女商量,不要轻信所谓“高额返利”“高价回购”等宣传,自觉抵制高利诱惑,时刻绷紧防范意识这根弦,时刻保持理性投资、理性消费。办理养老保险时,要通过政府网站、居委会、村委会等有关部门详细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依法依规办理,不要轻信所谓“有关系”“找后门”可以低价办理等。看病就医时要到医院,不要被所谓免费讲座、免费诊疗等蒙蔽,更不要听信“神医”“神药”“包治百病”等。此外,广大老年人要多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养老诈骗宣传教育,充分了解犯罪分子惯用“套路”,以免上当受骗。

  如果老年人遇到诈骗又该怎么办?检察机关建议,首先,为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勿轻易向未确认对方真实身份、资质信息等情况下提供姓名、身份证号、住址、手机号码等公民个人信息;其次,怀疑对方可能违法犯罪的,优先确保自身安全,再根据所掌握信息报警或举报,中央政法委在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开通了“养老诈骗”举报通道。

  着力完善六大长效机制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总结会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专项行动办公室主任陈一新强调,下一步在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方面,要坚持完善“六大长效机制”,更加有力有效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据悉,六大长效机制包括线索核查机制、依法打击机制、行业治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陈一新表示,要常态化畅通举报渠道、开展线索摸排、压实线索核查办理责任,为常态化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提供精准指引。要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对养老诈骗违法犯罪保持严惩高压态势。要坚持精准打击、打深打透,全力追赃挽损,把老年人损失降到最低。要持续深化部门协作,完善信息共享、协作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联合摸排、联合执法、联合惩戒、联合攻坚,消除监管盲区、增强治理合力,不断提高相关行业依法治理水平。要把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宣传教育纳入各地普法计划,将易受骗老人作为重点对象,综合运用各类媒体,深入揭批养老诈骗套路手法,帮助老年人提高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

  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好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常态化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承担好主体责任,做到每年都有部署、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效果。要把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要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弱项,加强督促指导、跟踪督办。要注重群众评价,确保常态化打击整治的各项工作合民意、得民心。

  针对当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在养老诈骗犯罪中占比高的现状,民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加大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力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意见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养老机构要规范内部管理,依法签订服务协议。民政部门要制定养老服务质量信息公开模板,张贴宣传简报,公开举报方式,公布依法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相关信息,引导老年人及家属理性选择。

  专家认为,守好老年人的“钱袋子”,除了重拳打击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外,还要切实提高老年群体识骗、防骗、拒骗意识,才能更有效地遏制养老领域各种乱象,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中央重磅会议后,多个大省已谋划部署!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