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多地在交出2022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成绩单的同时,还公布了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多数拟设为5%左右。
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城市的GDP增速目标大多较2022年的目标有所下调,但基本均高于2022年GDP实际增速。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城市本就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因此才能做出超过平均增速的预判,而且也极有可能实现。
1月10日,江苏省张家港市弘强制管有限公司车间里一片忙碌,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外贸订单。春节临近,企业保持产销两旺势头,工人们抢抓春节前这段时间,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加班加点不停工,全力冲刺首月“开门红”。(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多地公布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及福州等“GDP万亿级城市”将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7%。
其中,苏州市最为“保守”: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4万亿元,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拟设为5%左右;青岛市和济南市“手拉手”许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的“新年愿望”;合肥市和长沙市则欲在2023年更加大展宏图:前者预计2023年增长目标为6.5%以上,后者为增长7%左右。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陈建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将目标定在5%—7%左右是实事求是的,也符合发展的需要。定一个稍高的目标,更有利于头部城市发挥带动作用。
不难看出,复苏将是2023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2023年,在防疫政策发生根本变化,社会运转恢复正常,且又有逆周期调节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复苏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柏文喜表示。
“不过,目前的复苏还是比较脆弱的,需谨防债务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冲击,稳步推进经济复苏。”陈建伟说。
促消费成为重要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近期,促消费政策正持续加码。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随后出台,两份文件围绕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等提出了具体举措。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认为,消费场景逐渐修复、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是消费支撑因素。预计2023年GDP同比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9%左右。
记者梳理发现,促消费被一些地方列为2023年的重要任务。
在福州市的政府报告中,“坚持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是2023年要做好的九方面工作的第一项,明确将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合肥市部署,将更大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在促消费方面,合肥表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面提升消费能级,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促消费的具体细节上,合肥市“着墨”浓重:实施商业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商业示范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场景消费体验中心。实施业态丰富工程,创新数字化、品质化消费场景,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推动更多本土产品上网销售、走向世界。
青岛市也要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消费扩容升级行动,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陈建伟表示,城市经济在扩大内需和消费市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政策方面,应当有效减轻与消费相关的税费负担。同时要积极扶持之前受影响的市场主体,推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服务的供给复苏,缩小供需缺口,推动经济平衡高质量复苏。
此外,柏文喜认为,应从提升收入预期、增加人民群众实际收入水平等几方面综合发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近期撰文指出,扩大国内需求、落实消费政策,要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占70%以上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大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和场景,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发挥金融工具的提振作用
为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运用金融工具开展工作。
“要深化投资‘赛马’激励机制,优化项目全流程审批,拓宽多元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发行政府专项债400亿元。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力争引进世界500强10家左右,招引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个”。在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合肥市如此部署。
郑州市也计划,抓好100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48%以上,力争签约“三个一批”项目120个以上。聚焦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储备省重点项目300个,超10亿元项目占比50%以上。
济南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用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策划实施一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资金)试点,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支持范围,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严格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多地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深化布局。
“金融工具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非常重要。通过金融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市场主体的融资约束,有利于刺激需求,稳住经济大盘。”陈建伟说。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从生产端角度看,还应进一步降低费率,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从中获得优惠。
柏文喜认为,应大力推动消费金额的发展,以金融工具来促进内需与消费增长,使内需与消费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抓手之一。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