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刺客!买74平房仅得40平!讨说法被怼:没买过楼房吗?
中国商界网 商讯 2023-03-09

  购房合同上明明写着,房屋建筑面积为73.96平方米,可实际上,房子大约宽3米、长12米,加上厨房和卫生间,套内面积只有40平方米左右,与购房合同中的建筑面积相差近半。

  这是咋回事?

  74平房套内变40平

  业主维权被怼:没买过楼房吗

  据澎湃新闻报道,河北衡水的郑女士反映2020年8月,她在安居客App上看中了河北霸州市华山家园一套房产,随后通过安居客App联系到了房产中介曹某。曹某称这套房已经没有了,推荐了杨芬港镇万和新城的一套房产。郑女士说曹某当时表示万和新城是新民居性质,无法办理房产证,因为价格低廉且靠近天津,郑女士最终选择了这套住房。

  此后,郑女士再次来到新买的房子发现,房子大约宽3米、长12米,加上厨房和卫生间,套内面积约为40平方米,与购房合同中的建筑面积相差近半,“他们告诉我,房子有70多平方米”。

  郑女士提供的购房合同显示,涉事房屋建筑面积73.96平方米,每平米2800元,共计207088元。

  2021年5月,郑女士再次前往万和新城时发现,楼外墙标注了“拆”字,“这房子没有房本,万一被拆了,我这21万就打水漂了。”

  郑女士事后了解到,万和新城是河北雍景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一处楼盘,只有两栋七层住宅楼,不是商品房,是新民居的产权性质,当地中介称为永久产权房。

  郑女士还表示,事后她查阅相关规定发现,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多层住宅楼的公摊面积标准,但按照房地产市场经验,普通的18层以下多层住宅楼,公摊系数约为7%-20%,“我买的房屋公摊面积约为46%,远超楼市常见的公摊系数,而且购房合同也没有对公摊的具体项目、面积大小等进行说明”。

  就郑女士反映的问题,涉事房产中介曹某称自己的客户都是在对房屋实际面积知情的情况下才会签订购买合同,曹某表示会查询相关订单再回复。2月28日郑女士联系开发商售楼处工作人员王某,郑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王某称相差的35平方米是公摊面积属于正常情况,并表示售后问题需要找开发商。3月2日,涉及此事的安居客专员称将配合用户维权。

  “取消公摊”大势所趋?

  其实这些年关于超高公摊面积的报道屡见不鲜。

  据法治日报此前报道,2018年4月,李黎全款购入青岛市某小区一套总面积为110.25平方米的住宅。她找验房师测量后发现,实际套内仅有61平方米左右,3间卧室没有一间超过9平方米,主卧甚至无法放下双人床。和李黎同小区的姚女士购入一套复式上下楼160平方米的房子,结果到手的套内面积只有90平方米左右。

  而近年来,关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声音从未间断。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洪洋表示,在商品房销售中附加公摊面积是普遍现象。取消公摊面积,可以将实际的公摊面积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之中,让老百姓明白付费,放心购房。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交了一份“取消公摊面积”的提案。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告诉记者,关于公摊面积,如果开发商能够实现公开公示,并且真实用到购房者生活居住本身,没有私自盈利,就是合理的公摊,没必要取消。

  中国香港被认为是“公摊”的发源地,中国内地的期房预售、卖公摊面积等模式,都是上世纪90年代借鉴自香港,但香港已于10年前正式废除了公摊模式。从2013年起,香港的新房销售必须按照实用面积标注,否则将被罚款100万至500万港币、判处3至7年监禁,针对存量房售卖,政府要求卖家提供以“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计价的双份资料。从国际经验来看,“取消公摊”也已经是大势所趋。

  律师:开发商涉嫌侵权

  对此事,上海浦深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紫东表示,购房合同应当注明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三款之规定,“按套(单元)计价或者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应当注明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徐紫东律师认为,本案中,如果购房合同中没有写明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等,则侵犯了郑女士的知情权。

  对公摊面积如何界定,徐紫东称,原建设部对分摊面积曾作出相关规定:根据《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第十一条的规定,“各套(单元)的套内建筑面积乘以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得到购房者应合理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即: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套内建筑面积。

  如果收房后出现房屋面积缩水、公摊面积增加的情况,业主又该如何维权呢?在收房后,假如对公摊有异议,购房者可以携带购房合同、建筑施工图,房屋销售或者分割方案等,到房产测绘中心申请面积鉴定。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罗平曾表示,我们说一般正确寻求法律帮助的话,你首先要把你受损害的证据要固定好,第一开发商他在进行报建的时候,报建的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少,第二把开发商当初给你做的承诺,证据可以准备好,第三向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投诉,最后环节才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综合自 | 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多地出台新政买房就能落户:为促进楼市更为了“抢人”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