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韩健徽:塑造商旅文融合发展新动能
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 刘娇 2025-07-05

对话韩健徽:把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塑造商旅文融合发展新动能

韩健徽,现任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

全国著名商业街专家,中国商业街发展功勋人物,中国商界杂志封面人物,商业街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商业街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商业街行业、商旅文产业、商业网点建设管理的科学有序与融合创新发展,被誉为“中国商街第一人”。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政策无形,润物有声。

  在新时代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如何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以及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等话题,记者与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进行了深度对话,观察宏观政策如何“落地”微观主体,苏州文化产业市场又如何进一步产生“化学效应”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韩健徽:

  借力政策东风 传统文化产业步伐加快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无疑是行业蓬勃发展的东风。”韩健徽从宏观层面分析,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旨在强化文化自信,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固支撑。“文化和旅游部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增长,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2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近6.5万亿元,同比增长7.5%。”文化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文化重点领域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在韩健徽看来,文化产业当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产业多元化态势极为显著。从传统的影视、出版、演艺,到新兴的数字文化、动漫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领域百花齐放。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愈发显著,各地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兴起,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形成创新生态,文化产业赋能经济发展作用突出。

  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正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韩健徽指出,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自2021年转型以来,产业园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引进和培育元宇宙、信息技术等领域高科技企业,探索虚拟现实、AI大数据计算、VR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打造了LIVERSE音宇宙音乐演出空间和兔子团都市乐园等沉浸式娱乐项目,文化产业朝着集聚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展示出越来越强的年轻化气息。

  以全域全链为依托,探索“文化+”发展从叠加走向质变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如何探索路径,实现文化产业新的繁荣发展?

  方向决定道路,战略引领未来。

  2007年,韩健徽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商业街要面向中外游客,实现商业、旅游、文化的“商旅文”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他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呈现总量迅速增加、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提升、效益稳步提升的蓬勃发展态势同时,也出现了秀外有余,惠中不足;人气有余,消费不足;模仿有余,个性不足的同质化倾向,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园区亟待转型升级与优化调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南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块色彩斑斓的拼图。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苏州文化在展现独特魅力的同时,于产业化的道路上亦一路绽放。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作为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旗下的文化产业典型代表,围绕“江南风采、广电特色、科技含量”三个定位展开。韩健徽看来,产业园应立足当前优势基础,积极探索差异化路径,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路。

  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来看。文化产业应改变各自“内环”封闭式发展的现状,突破商业、旅游、文化在传统行政体制上的三条线,实现商业繁荣地、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地的“商旅文”融合发展,做到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通过“1+1+1=1”的产业深度融合,产生“1+1+1>3”的综合效能倍增。在商旅文“三地”融合的基础上,向商业繁荣地、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地、品牌首选地、市民休闲地、产业集聚地、数字赋能地的“七地”扩充融合发展。

  从文化产业的业态优化来看。产业园区需要明确主题重点推进产业链重构,聚焦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孵化小微企业,完善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园无大企不强,无小企不稳”的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融的生态化产业结构,以高度的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满足,带动产业的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

  从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来看。文化产业应与社会的发展同向,与时代的脉搏共振,与潮流的音符共舞,与市场的繁荣共兴,做到情景化、具象化、符号化、个性化、时尚化。

  ‌从文化产业的数字赋能来看。应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卫星+信息安全+5G网络”的卫星互联网发展趋势,努力建设“数字园区”。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共同构成推动文化创新的技术矩阵。提升文化内容的表现力,促进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实现文化表达的图谱化,增强文化场景的感知力,打破文化时空的局限性,不断培育文化新业态。

  从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来看。创新是文化产业新兴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应鼓励文化企业加大适应国内外消费需求的研发投入,丰富文化产品内涵,突破“千园一面”的同质化瓶颈,努力实现从“网红打卡地”到“网红刷卡地”的转化,拓展“文化+”与“文创+”新业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原创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来看。文化产业应确定与城市层级、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辐射能力、市场定位、投入产出、发展潜力相适应的市场定位与合理规模,彰显地域特色,实现人气、商气、财气、名气的“四气”统一,遵循客观规律,避免一哄而上,杜绝形象工程。

  从文化产业的营商环境来看。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建设管理、优化环境、提供服务、督促检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有政策、有机制、有措施、有目标、有考核的“五有”实施保障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推广的“五统一”有效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总之,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应以产业化为基础,科技化为支撑,国际化为背景,商业化为服务,个性化为特色,努力打造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五有”园区,走出一条商业、旅游、文化、科技、资本相融合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载自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2025.1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