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智能制造的趋势下,有着千年传承的印染行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节点,以传统经验驱动的生产模式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广东腾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珑科技)总经理韩斌,这位跨界而来的探索者,以“基础研究+专家系统+智能控制”三位一体的独创模式,为印染行业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辟了新的方向。

近日,《中国商界》对韩斌进行专访,探寻他如何借助科技力量重构印染产业的生产逻辑,助力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以及传统行业如何在保留自身底蕴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绿色与智能化发展。
跨界入局:从建筑领域到印染行业的“破局者”
《中国商界》:我们了解到您并非印染行业科班出身,而是从建筑领域跨界转行。是什么机会促使您进入印染行业,又是什么因素让您下定决心改变这个传统行业呢?
韩斌:进入印染行业,其实是一场“偶然中的必然”。我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后原本计划跟着做建筑的舅舅入行。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广东潮汕地区一位老乡所在的一家企业需要开发印染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凭借之前自学的软件开发经验,我从合肥前往潮汕,这一去,便彻底“扎”进了印染行业。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这个行业的,是因为看到了印染行业存在的“矛盾”与“痛点”。印染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中国生产了全球60%的纺织品。但这个行业长期以来却依赖“老师傅经验”进行生产——师傅凭手感判断布料肌理,靠眼力掌控染缸火候,在“头缸成功”后便复制配方和工艺。然而,纺织品染色的本质是物理、化学反应,配方和工艺并非反应条件(电导率、pH值、温度、时间等才是)。再加上车间各起始条件参数是动态变化的,复制工艺和配方的模式常常偏离反应所需的标准条件,导致能耗高、原材料浪费大、环保压力大。经验模式下的参数调整依赖主观判断,技术传承方式落后,问题处理被动滞后,不仅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是教师,常常教导我“改变行业需要跨界整合能力”。
我当初选择学建筑,是因为觉得那时建筑行业好就业。但后来我发现,建筑学所训练的系统思维和结构整合能力,恰恰是传统印染行业最为缺乏的。印染行业过于依赖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缺乏标准化、模块化的底层逻辑。所以,我带着一种“系统工程师”的视角,来到了这个行业。
《中国商界》:您认为跨界背景给您带来了什么优势?
韩斌:最大的优势是“不被传统绑架”。我不懂染布,但我懂系统。印染的本质是物理化学反应,是可以在实验室里被拆解、量化、建模的。我们不需要重复老师傅的路,而是要用基础研究的数据把他们的经验“翻译”成现代语言。
《中国商界》:在跨界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外行”的质疑?您是如何打破这种质疑,快速建立对印染行业的认知的?
韩斌:质疑声肯定存在。起初,我与行业里的老师傅交流时,他们会不屑地说,“你一个学建筑的,怎么会懂染布?”但我认为,“外行”也有“外行”的优势——没有传统经验的禁锢,反而更容易洞察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员工在实验室操作中

公司员工进行技术交流
为了迅速摸清行业逻辑,我花了3年时间“泡”在染厂车间。我从最基础的染料配比、布料特性学起,每天跟着老师傅记录生产数据,仔细观察染缸温度、pH值等条件变化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后来我还组建了一支跨领域团队,邀请纤维、化工、设备、哲学、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研究。毕竟,印染生产本质上是物理化学反应,既然传统经验无法解决动态变化的问题,那我们就从科学原理出发,用数据和标准打破“经验依赖”的困局。渐渐地,当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切实帮助企业降低次品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用工要求时,质疑声自然就慢慢消散了。
腾珑模式:三位一体重构印染生产逻辑
《中国商界》:您提出的“基础研究+专家系统+智能控制”三位一体模式,是腾珑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三个模块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形成闭环?
韩斌:这三个模块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个“从科学到落地、再到优化”的闭环系统,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韩斌给公司员工讲解“腾珑”模式

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会
首先是基础研究,这是整个模式的“技术底座”,也是最易被忽视的部分。过去,许多企业尝试运用人工智能(AI)进行印染控制,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仅仅依赖历史数据归纳规律,却未弄清楚印染的底层科学原理。我们的基础研究团队会在实验室中研究物理化学反应的“绝对条件(标准条件)”,比如不同染料在不同温度、电导率、pH值、反应时间下的染色效果,不同纤维布种的预处理参数,甚至环境湿度对布料的影响等,都会详细记录成数据。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涵盖上千支染料、几百种布料的数据库,这为后续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接着是专家系统,它是“智能中枢”。以往,企业接到订单后,需要老师傅凭经验制定工艺方案,排产也依赖人工协调,极易出现差错。我们的专家系统会整合基础研究数据和行业经验,接到订单后,只需输入布料材质、品质要求、产量等信息,便能瞬间生成最佳工艺方案,涵盖染料组合、设备型号匹配、工艺流程等内容,还能实时监控生产动态。一旦检测到偏离标准条件的情况,便会自动预警并调整。
最后是智能控制,它是“执行手脚”。该系统将在线监测系统与染整设备相连,对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更为关键的是,它会将过程数据实时回传给专家系统,并与基础研究数据进行比对。如果执行数据与基础研究数据(标准)出现偏差,系统就会自动纠偏,从而形成“研究-决策-执行-优化”的闭环。
《中国商界》:这个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能否举例说明?
韩斌:改变是全方位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效率、质量和成本方面的变化。比如,福建有一家印染企业,此前依赖经验驱动生产,缺乏科学的生产标准,导致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处于亏损状态。在引入我们的模式后,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较改造前提高了35%,半年内次品率从15%降至5%以下,能源消耗同比降低了22%,半年内就实现了盈利。
再以锦纶染色为例,传统做法由于缺乏科学标准,对于牢度要求高需要固色的订单,一般1缸布至少要用到5缸水,染料无法充分尽染,废水处理成本也很高。我们通过基础研究,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现在1缸布最少只需用1—2缸水。这不仅节约了用水,还减少了染料、助剂的用量以及能源的消耗。单这一项,企业每年就能至少节省数百万元成本。此外,在人才方面,过去培养一名熟练师傅需要10年时间,现在年轻人经过3个月培训,在系统的辅助下就能上岗,有效解决了行业“用工难”的痛点。
《中国商界》:为什么选择从“基础研究”切入,而不是直接做智能控制这类更“显性”的技术?
韩斌:因为基础研究是印染行业的“根”。印染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于,染整反应过程缺乏科学标准,而且起始条件也未进行检测。生产中往往依靠头缸成功时确定的工艺、配方(这些是固定的条件、用量),但起始条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导致“变化的起始条件+固定条件≠标准条件(目标条件)”。没有标准作为依据,智能控制就成了“无的放矢”,即便AI技术再先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有企业购置了先进的在线监测装备,但在生产过程中依然依赖师傅来调整参数,使得设备沦为“摆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基础研究数据的支撑。我们从基础研究入手,就是要先弄清楚“在什么条件下能染出好布”这一科学问题,然后再借助专家系统和智能控制将其落地实施。只有把“根”扎得深,后续的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产业变革:从单一企业赋能到全生态协同
《中国商界》:腾珑科技的使命是“印染产业革命”,而不只是服务单一企业。您如何理解“产业革命”?目前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
韩斌:我理解的“产业革命”,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运用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构产业链的价值逻辑——让染料企业明确该研发、优化何种产品,让设备厂商清楚该升级什么技术,让染厂知晓该如何降本增效,从而形成“技术红利传导”的良性生态。

韩斌接受主持人董倩采访
目前,我们已经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多类企业达成了合作。在染料化工领域,我们会为染料企业提供精准的性能参数需求。过去,染料企业研发产品主要依靠经验试错,如今有了明确标准,研发周期缩短了50%以上。目前,已有3家国内染料企业凭借我们提供的参数,成功开发出了可替代进口的环保染料。在设备制造领域,我们将智能控制系统嵌入染整设备,使传统染缸具备了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的能力。改造后的设备,运行效率得到提升,产品异常率显著降低,设备订单量也随之增长。
《中国商界》:在产业链协同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阻力?比如传统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问题?
韩斌:阻力肯定存在,主要来自“思想惯性”和“资金顾虑”。许多企业从事印染行业二三十年,早已习惯“靠经验吃饭”,对“数据驱动”模式心存疑虑,他们会说,“我用老师傅(的方式)挺顺手,为什么还要花钱走数据化道路?”还有些企业希望先免费试用3个月,然而试用期间我们需要派团队驻场,还要承担员工工资,这对公司来说资金压力着实不小。
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先易后难”,即先与技术实力相对较弱、转型意愿强烈的中小企业合作,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比如,广东有一家小染厂,此前由于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有限,接不到优质订单。在采用我们的模式后,产品档次得到提升,品质稳定性远超同类工厂,如今已成为某保暖品牌的供应商。当这些中小企业的转型效果超过行业标杆企业时,大企业自然会主动前来了解。目前,主动联系我们的企业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未来展望: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引领全球印染变革
《中国商界》:作为全球纺织品生产大国,中国印染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正积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与主导权。腾珑科技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韩斌:我们计划通过印染大模型,搭建一个覆盖纤维、设备、化工、染厂的全产业链平台,用大数据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环保”的中国印染标准。比如,我们现在积累的染料性能数据、工艺参数,已经比欧美标准更贴合国内生产实际。2023年11月我们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精特新”认证,这为我们参与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未来,我们希望这套标准能走出国门,让全球印染企业都认可“中国方案”。比如,东南亚的印染企业现在也面临成本高、污染重的问题,我们的模式在那里同样适用。
《中国商界》:腾珑模式预计什么时候全面推向市场?未来还会在哪些技术领域发力?
韩斌:目前,我们的模式已在10多家企业开展试点,成功落地了3家企业,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预计2026年将全面推向市场。未来,我们会着重做好两件事:其一,持续优化印染技术大模型,达成“用一个函数封装整个印染行业工艺”的目标。未来,印染从业者无需掌握物理、化学、热力学等专业知识,只需输入订单参数,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全流程操作,就如同普通人无需了解芯片原理也能轻松使用手机一样。其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例如开发更环保的染料助剂、更节能的设备控制算法,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此外,我们还将搭建行业平台,把设备供应商、染料企业、染厂、高校等各方主体都纳入其中,实现数据共享、共同研发。比如,设备厂商可通过平台了解染厂对设备功能的需求,高校则能依据平台数据进行对口人才的培养,最终形成“数据共享、价值共创”的良好生态。
《中国商界》:您认为腾珑模式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韩斌:要让传统行业尊重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老师傅精湛的手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绝不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枷锁。我们要借助数据,让传统手艺得以长久传承、永焕生机。
《中国商界》:最后,请您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说一些建议。
韩斌: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是“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怎么转”的关键抉择。传统企业切不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例如,购置了AI设备,却缺乏数据标准的有效支撑,最终先进设备沦为“摆设”。一定要从行业的底层问题切入,找准“根”上的痛点。以印染行业为例,其“根”就在于基础研究,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后续的转型工作自然会水到渠成。同时,希望国家能对印染数字化转型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对于推动行业转型至关重要。
此外,转型需要具备“跨界思维”。传统企业不妨多与科技公司、高校展开合作,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限。只要找对方向、持之以恒,传统行业必定能够依靠数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制造业也一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结语
采访结束时,韩斌站在腾珑科技的实验室里,指着一排正在运转的实验设备说道:“所有高手都在苦练基本功。科学的反应条件是从海量的实验数据中得到的,而非靠搜集经验数据快速获取。”在他身后,墙上的一行字格外醒目:“以模型封装工艺,以数据(标准)传承匠心。”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美姿态——不摒弃传统,不抗拒科技,在千年技艺与数智浪潮的交融中,踏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