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晚,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招聘“刑释人员”的说明,直言“谁没走过弯路,哪一个人是完人呢,相互的理解才能共同往美好的方向走去,而不是歧视。”此事再度引发热议,不少符合条件的人员纷纷到于东来社交账号留言应聘。
先招聘中轻度犯罪的刑释人员
胖东来表示,此次招聘“刑释人员”,是基于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希望各个群体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那些曾经犯法的人,其实在接受刑罚之后,已经是平等的合法公民。“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拥有再次融入社会、具备相应的美好生活的能力。”
胖东来倡导社会对刑释人员不歧视、不戴有色眼镜,让他们能够被社会善良宽容地接纳,拥有平等的尊严、人格和追求生命幸福的机会及权利。
胖东来强调,公司在这些方面也不成熟,第一次这样招聘,先让中轻度犯罪的刑释人员加入团队中,然后再逐步开放合理名额给中重度犯罪类型刑释人员。
同时,胖东来还表示,也希望不能进入胖东来或者在各行各业的刑释人员,坚定地学习科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法,放下没用的面子,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和评价,勇敢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职业。
网友涌入于东来账号评论区求职
事件源于8月8日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则招聘消息。
8月8日上午,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新乡第三家胖东来门店(以下简称“三胖”)开始进入招工阶段,估计名额1000人左右,其中20%的岗位规划给退伍边防军人,2%的岗位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随后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此前报道:胖东来将招聘“服刑人员”,当地回应!】
新乡胖东来生活广场店的客服人员表示,已收到相关通知,计划本月进行新店的招聘,后续具体细则会通过公众号发布。
资料显示,胖东来目前在河南省新乡市已有2家门店,分别是新乡大胖店和新乡生活广场店,大家亲切地将其称为“大胖”和“二胖”。目前,胖东来正与忆通置业合作打造另一个综合商业体,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营业,新乡市民则将新店称为“三胖”。相比胖东来在新乡现有的“大胖”和“小胖”门店,“三胖”在商业面积上有了显著提升,项目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同时业态也更加丰富。
自“三胖”的招聘信息发布后,大量网友涌入视频评论区求职。
关于“三胖”店具体开业时间、各个岗位的招聘流程,8日下午,新乡胖东来生活广场店的客服人员称,新店预计在10月正式开业,计划本月开展招聘工作,但具体各个岗位的招聘细则尚未明确,至于退役军人、刑满人员招聘等事宜,可以详见后续在新乡胖东来“大胖”公众号上发布的信息,可以明确的是目前已接到相关通知。
胖东来公布的最新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7月销售额达16.66亿元,今年1—7月累计销售额133.86亿元。按此计算,日均销售额约6314.16万元。2024年,胖东来实现销售额近170亿元,利润超8亿元。基于上述2025年1—7月的经营数据,其全年业绩超越2024年已无悬念。
关键要平衡好“包容与安全”
关于胖东来新店拟招聘20名刑满释放人员的事情,网友的观感两极分化,一部分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给特殊群体一个重返社会的机会;一部分网友则担忧在超市聘用特殊群体的安全风险。对胖东来此举的掌声与质疑其实都不无道理。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为此类特殊群体就业划出“保底线”。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政府需通过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机制,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就学、晋级、评奖等方面应当与其他公民同等对待。胖东来的尝试,其实是企业用人单位主动对政策精神的实践,能让特殊人群通过劳动,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重获尊严。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能很大程度降低特殊群体再犯罪的风险。
但公众的担忧同样真实。在刑满释放人员中,部分人因长期与社会脱节,可能存在技能不适应、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超市作为直接服务公众的场所,员工行为直接影响消费体验和场所安全。若缺乏前置筛选与后续支持,不仅会引发消费者抵触,更会让此类的善意之举难以继续推广和延续。胖东来若想化解此次争议,真正实现“让走过弯路的群体变成实现和享受美好的主人”的愿望,须在招聘流程、岗位适配、监督机制上构建更严密的闭环。
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平衡“包容与安全”。第一步需要“严进”,建议企业用人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双审核”机制,可由政府部门提供刑满释放人员的改造评估报告,重点考察犯罪类型、改造表现、心理状态;企业则通过技能测试、面试观察其沟通能力来匹配具体岗位。第二步是“严管”,参考国家关于“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相关政策,为特殊群体员工配备“导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等;同时,可设立匿名反馈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或同事的合理疑虑,避免矛盾积累。第三步是“托底”,企业可与社区、司法部门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企业提供岗位、社区协助监管、司法部门定期回访的责任分工。
胖东来的尝试是企业主动为特殊群体打开一扇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政府部门与社会更应为其筑牢一道安全网。这道安全网里,要有严格的筛选规则,有持续的支持体系,有透明的监督机制。
接纳特殊群体回归社会,不仅是给他们重启人生的机会,更是让社会、让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需要我们每个人责任共担。一个进步的社会,是既能以制度的坚实保障化解潜在风险,更能以包容的温度照亮迷路人的归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