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茅台宣布涨价20%,引发资本市场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全球奢侈品都开始卖不动了,茅台为什么还要逆势涨价?
茅台此次涨价,并非是终端零售价上涨,而是上调出厂价。也就是说,茅台涨价的大刀并非对准消费者,而是挥向了经销商。按照茅台的公告原文,“经研究决定,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本公司53%vol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此次调整不涉及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指导价格。”
茅台的价格体系一向比较复杂,主要分成出厂价,指导价和终端零售价三种。以飞天53%茅台酒来看,在此次涨价之前,出厂价为969元,指导价为1499元,终端零售价大概在2900元左右。
可以看出,茅台的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之间有将近2000元的巨额差价,茅台经销商们的利润空间,甚至比茅台酒厂自身还高,这显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
茅台看上去是一家非常强势的公司,但事实上却不能掌握终端市场的定价权,真正的定价权掌握在经销商手中。茅台虽然对经销商规定了一个1499元的市场指导价,但是终端市场的定价并不是由茅台集团说了算,零售价一度高达3500元一瓶,已经远远超出了茅台集团的控制。
茅台零售价频频上涨,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消费能力,这不仅让茅台承受了很多社会舆论压力,也给茅台带来业绩压力。从2019年到2022年,茅台每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没有一年超过20%,其中有两年的业绩增长只是勉强超过了10%,几乎快要进入个位数的增长区间。
对于A股市场的股王而言,这样的业绩增长当然很难支撑其股价,茅台的股价从2021年达到2500元的高位之后,两年多时间以来,股价走势基本上震荡下行,最大跌幅达到了3成。
无论是对茅台集团,还是对茅台的投资者,都希望能够改变目前的营销体系,让茅台走上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所以,这一次茅台上调出厂价,短期来看是为了增厚茅台集团的利润空间,从长期来看,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市场定价权。
茅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营销。按照茅台自己的总结,“茅台营销造就了茅台现象,茅台现象缔造了茅台传奇。”一直以来,茅台集团和经销商的关系错综复杂,茅台既是依靠经销商们创造奇迹,反过来,经销商体系给茅台又带来了各种负面问题,甚至束缚了茅台的进一步发展。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山西朔州假酒案,给国内白酒行业带来重创, 茅台销量也是大幅下滑。1998年,刚刚上任的茅台总经理袁仁国成立了一支营销队伍,袁仁国当众高唱国歌,声称茅台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得益于茅台营销体系的支撑,茅台品牌逐渐走向高端,业绩高速增长,逐渐超越五粮液,成为国内白酒行业的老大。
在茅台大获成功之后,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经销商体系,逐渐开始成为茅台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首先是腐败问题。由于经销体系的利润空间巨大,衍生出很多腐败现象。2019年,袁仁国被双开,按照官方通告,袁仁国的问题包括“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权、权钱交易,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便利,严重破坏茅台酒营销环境”等等。2021年9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袁仁国无期徒刑。2023年9月,袁仁国去世。
茅台的经销体系不仅滋生腐败,混乱的价格体系还制约了茅台的长期发展。袁仁国落马之后,他一手打造的营销体系也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茅台集团大幅消减经销商数量,从高峰时期的3000多家经销商,下降到只有2000多家。
与此同时,茅台集团开始打造自己的直销渠道,包括商超、高铁、机场专卖店等,甚至包括自营电商平台“i茅台”。这些改革迅速起到了明显成效,2018年,茅台的收入还是经销商渠道一统天下,直销渠道收入占比只有5%,到了2022年,茅台的直销收入占比已经接近4成。今年一季度,茅台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双双超过20%,创下近年来的最高增速。
在茅台的直销渠道初见成效之后,茅台对经销商也就也有了更多“削藩”的底气。这一次茅台宣布了6年来对出厂价的首次上调。
茅台此次上调出厂价,最终会对零售价格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涨价会传导到终端,导致零售价上涨?或者,还是有可能反而引发零售价下跌?
多年以来,茅台已经不再是一瓶普通的酒,更是成为奢侈品甚至金融产品,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茅台经销商们的囤酒炒作“功不可没”。随着现在茅台集团开始整肃营销渠道,在“酒喝不炒”的大趋势下,茅台的经销商们意识到未来的炒作空间会越来越少,那么,经销商渠道囤积的大量茅台酒就有可能涌向市场,当茅台酒从一酒难求转为快速过剩,茅台酒的价格就可能跳水。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下行,市场需求疲软,茅台酒的价格其实已经在逐渐走低,飞天茅台的零售价前几年最高曾经达到3500元/瓶,今年的零售价大概在2900元左右。今年年初,茅台推出兔年生肖酒,由于供应过量,上市一周价格就从6000元暴跌到3000元。
即使是被神话笼罩的茅台,价格也无法摆脱地球引力,最终还是要受到供需关系的制约。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