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日消费燃旺市井烟火 既庆此刻繁华更谋长远春色
中国商报网 胡建兵 2025-10-14

  假日经济花满蹊,新潮消费燕双飞。在各地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的驱动下,国庆市场供给丰富、运行平稳,居民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展现出假日经济的蓬勃气象。国庆中秋假期全国跨区域流动量达24.32亿人次,同比增长6.2%。充分彰显了中国假日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政策引领促进假期消费热,就像春风唤醒花千树。今年,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支持服务消费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措施深化文旅融合;中国人民银行等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举措支持“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通过“调借周末”形成8天超长假期,各地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全国5A级景区平均门票降价35%,一系列政策措施直接推动了国庆期间文旅、体育、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增长。 ‌

  国庆消费热力足活力旺,多元场景创新多动能强。国庆期间,多元场景创意通过融合文化、科技与消费体验,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多地通过“赛事+文化+美食”等模式激活沉浸式体验,多地结合非遗集市、手工艺展演等活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技术赋能提升消费沉浸感,多地推出AI智能导览、MR混合现实互动等科技体验,优化文旅产业链。技术加持让文旅消费从单一观光向个性化、情感化转型。场景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文旅与商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低空飞行等创新项目成为热门选择。自驾游、深度体验游占比提升,这种多业态联动形成消费合力,推动假日经济持续升温。

  国庆假日经济红红火火,长远发展面对坎坎坷坷。假日经济展现强劲活力,但也面临挑战。消费理念升级与供给滞后存在错位,部分景区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难以满足个性化、情感化需求。供给端结构性短板出现同质化竞争,使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部分景区依赖低价导致服务质量不佳。文旅与农业等跨领域协同效应未充分激活。假日集中消费模式加剧资源环境压力,超承载量运营引发生态退化。国庆假期虽创下超24亿人次跨区域流动纪录,但非节假日消费动能仍需培育。政策与市场协同难题,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短期经济指标,忽视消费环境优化和人文体验提升,需要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手段破解。

  假日经济如何要赚足人气,更要守住后劲惠及未来。如何使假日经济平衡短长期之间的效应,需要通过调整假期结构实现消费时间再分配。如推行中小学春秋假、职工弹性休假等分流国庆等长假的压力,创造淡季消费窗口。结合季节特色推出国潮节、研学旅行等主题化消费活动。通过场景化改造商圈、景区和文化场馆,结合地方特色美食、主题餐饮和国潮产品推广,增强消费吸引力。进行政策协同支持,短期可通过消费券、补贴等刺激需求;长期需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消费潜力释放。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减轻家庭支出压力,释放假日消费潜力。只有平衡好假日经济的长短期效应,才能守住后劲惠及未来。

  金秋消费燃今朝,更谋长远惠万家。假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活力与韧性,需要从假日延伸到平时,特别是延伸到淡季。各地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的转型。要注重“情感价值”与“可持续性”,构建全域和长远的幸福消费生态。消费驱动力在变迁,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跃迁,通过不断创新服务,使国庆假期的这把热火燃向节外的每一天。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双11”首战,卖“疯”了!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