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展改变疾病谱组成,催生医药产业调整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给全球的医药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医药大国,也同样不能独善其身。新冠疫情初期,医药市场受到广泛影响,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均发生显著下降,普通药品需求随之联动减少,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了短期较大幅度的下滑。
2021年以来,伴随着抗疫措施的有效推进和药品互联网销售的蓬勃发展,医药行业市场逐步回温,并紧接着迎来了一波快速增长。这医药市场的一进一退,背后是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其中,病毒检测类药品、抗病毒类药品和防护类医疗器械等销量增长迅猛,而其他普通药品需求则持续下降。据相关行业研究统计,去年抗感染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止痛药等销售环比平均下降了20%到30%。
医药行业政策层层加码,保质降价增效是主旋律
伴随着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4+7”带量采购政策的推进和深化,对药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常规药品的平均售价,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数据统计,带量采购前六批药品集中采购平均降幅达53%,心脏支架、人工膝关节等医疗器械平均降价80%以上,有力挤压了价格的虚高空间,药品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年均达到7%左右。
药价下降带来惠民利好的同时,各药企面临的经营压力也凸显出来,整体结构上来看,采购主体从以医院或医联体为主的采购,逐步过渡到了地区级、国家级集中采购,整个药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在保证药品质量和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控制药品成本和优化经营效率成为企业的头等要务,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在疫情推动药品市场结构变化的同时,面对国家针对医药行业的强监管、高标准,医药企业运营成本也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倒逼医药产业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药企自身探索业务变革的同时,数智化方案如何助力企业绝地反击呢?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一、稳定高可用的数智化基础平台,主数据和ESB系统保驾护航
药企的业务经营数据、药品流向数据等数据量巨大,数智化应用平台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是首当其冲的基本要求,私有化部署的成本不可控,更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公有云的部署方案。同时,基于生产管理 、质量管控、OA办公管理、政府平台和医院平台对接等异构系统互联互通的业务诉求,数智化应用平台不可避免要与各周边系统进行对接,统一的主数据管理和一体化的ESB系统对接方案便变得尤为重要。
主数据管理本身是一组集规章制度和技术一体的解决方案,用来帮忙企业从分散的业务系统中,提取最核心的主数据,集中进行数据清洗和治理,再将具有权威性的主数据分发到各业务领域的系统和应用中,保证主数据在全集团的完整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同时,主数据系统要抓大放小,自上而下分级管理,识别集团管控要素和下级公司的业务运营要素,保证集团主数据管控效果和满足业务宏观分析的前提下,保持下级公司的主数据应用的高效性和管理灵活性。
与此同时,基于医药高质量高标准的管理诉求,药企会在各业务领域使用多种数字化管理系统,而ESB服务总线体系可以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开发性的异构系统对接方案,屏蔽系统底层复杂接口逻辑,实现高效的系统互联互通,同时大幅降低后续维护成本。
依托于稳定高可用的数据智化平台,主数据管理系统结合一体化应用的ESB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整体的权威数据和接口标准,规范数据实体、业务应用模型、系统接口规则的应用,增强各系统的联通互动,保证数据质量,提高运营效率,为企业全局的数智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医药体系法律法规刚性保障,行业政策柔性应对
对药企来讲,药品质量即是生命,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要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质量规范,原来作为药企经营铁律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虽然被取消了,但并不意味着放松了对药品的质量管控,而是让产业链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常态,新版《药品管理法》的管理 思路,是将原来静态的结点式监管升级为动态的全产业链监管,由更严密的事中事后监管来取代繁琐的事前审批过程。
同时伴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医药产业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管控方法和质量意识的提升,政府监管层也在逐步探索简化监管政策,给市场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加快推进“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一系列刚性和柔性政策。在此前提下,药企自身更需要励精图治,以数据智化之利器,进行全业务链质量跟踪、监管,除了针对GSP、GMP规范指定的管理领域外,对数智化系统进行验证管理的CSV(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也变的弥足轻重,关键的数智化管理领域包括:
1)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关注企业原料采购、人员资质、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国家质量标准,以系统化手段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SOP,实现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测和管理,保障药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运营。
2)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追踪管理:关注企业药品流通过程中,从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到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化手段,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实现药品经营的全过程质量管控,降低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
3)计算机化系统验证CSV(Computer System Validation)为指导的数智化系统规范: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以质量工程原则为准绳,关注各种数字化系统的需求提出、系统实现、生产使用、运维管理等系统全生命周期,工作内容涵盖了系统计划、规范设计、编码、确认、放行以及系统规范性等内容,以保证数字化系统最大化实现业务需求,并保证交付质量和需求的完整追溯管理,现在主要应用于药品工业企业。
三、药企降本增效要由点到面全局规划,真正提升全业务链成本效益和经营效率
药企日常业务运营中,降本增效总是永恒的主题。而伴随着市场环境的种种变化,降本增效更要基于价值链思维,由点到面全局规划,降本增效并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个经营环节进行优化,而应该是着眼于企业经营的全业务链,优化和提升整体成本效益和经营效率,主要包括:
1)产品生产和成本管理层面,批次成本及工序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全成本还原,结合标准成本进行偏差分析,纵向与企业历史经营数据对比,横向与同类药企经营效益对比分析,同时经营效果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综合考量分析经营偏差及产生的原因。在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融入医药行业生态,实现行业社会化数据的对接,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各环节的行业标准及参考,便于进行快速高效的经营效果分析和评估,进而提供管理改进建议,及时高效地修正生产经营异常,实现业务管理提升。
笔者所在某医药集团项目,通过采用批次成本及成本还原,并结合标准成本分析及行业标杆数据对比,分析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偏差,快速定位到下属多家工厂生产环节的管理问题,例如某药厂产品成本构成与同类型药厂存在显著偏差,通过工序成本对比分析发现其特定工序能效较低且人力成本偏高,车间现场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是车间内部使用的原辅料运输设备与生产线设备不匹配导致,经过设备改造,此工序的工作人员减少了30%,工序能效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生产设备投资运营层面,制药企业出于智能化制造的需求,投资了大量智能化设备,如WMS高架立体仓库、MES生产线、SCADA智能能源系统等设备,这类设备往往价值较高,更要防止盲目投资,要真正产生效益,这类设备的投资和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数智化管理平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管控,采用事前预算控制、事中实时监管、事后评价总结的管理模式,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价值分析,分析包括预算执行跟踪、设备投资回收期分析、设备实时效能分析等,做到设备资产物尽其用,发挥设备的最大能效,能效产出达不到最大化应用时,也能及时更新换代,让生产线始终处于最高效的运行状态。
3)全局医药业务链协同层面,药品经营业务链涉及了原料采购、药品生产、销售及分销等诸多环节,流通环节又与上游原料药供应商、外包生产商、下游多层级的经销商、医院及医药公司多方协同,由于对外管控较弱,存在历史遗留的代理商和CSO模式等灰色地带,导致整体协同效率较低,营销费用和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数智化平台的重点便是要延伸到整体业务链的方方面面,想方设法地精兵简政优化流程,将业务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渠道的各经营主体都纳入数智化应用生态,保证合法合规经营的同时,降低全局的运营费用和人力成本。
通过数智化应用平台,构建覆盖整个业务链的行业协同平台,上游构建供应商门户,提供包括供应商准入及评估、采购议价、集采需求平衡的统一的采购协同平台;中层构建高效联动的集团公司内各药企的工商协同平台,提供从预算制定及执行控制、到产供销一体化协同的平台体系;下游提供客户需求平台,对接包括经销商需求平台、医院订单阳光平台、渠道流向平台、零售分销以及互联网销售终端等外部生态,真正实现全局高效协同。同时,基于针对全业务链的渠道费用追踪系统,让管理层能够深度洞察各产品线、业务线、分销渠道的费用分布情况,适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渠道属性、不同药品类型和特性,制定合理适用的费用政策和营销推广政策,实现整体费用管控,提升各业务条线的经营效能,并基于数智化平台提供的经营效果分析报表,监控营销政策实施效果,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构建智能高效的弹性营销管理模型。
数智化管理平台,助力药企持续改进,共建医药行业生态
国内医药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历经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伴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重点也逐步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过渡。企业管理经营的数智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孪生建设,而是基于数字孪生设施的基础上,融入行业生态共荣共生,进行深入的业务数据挖掘,进而数据分析的结果促进产业整体管理经营提升。
对于医药行业的生态链而言,重点建设全业务链的协同服务平台,打通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各渠道通路,关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其运行效率,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覆盖全业务链的基础上,保证药品质量及经营的合法合规,关注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清晰监控利润来源及利润的可持续性,对市场趋势快速响应,进行药品类型结构优化和新药品研发。
显而易见,医药行业的数智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伴随着医药业务链的持续优化和行业数智化生态的快速建设,必将带来医药行业整体经营的巨大提升!
作者:用友上海分公司 彭桂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