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 智库学人的多重境界
中国商界网 徐德顺 2025-04-15

  人的境界是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境界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与个人的信仰目标、文化程度、认知能力、道德标准等密切相关。以哲学视角和人类基本价值观去观察一个人的境界,有高低和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境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或有不同的境界。智库学人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有着多重的别样境界。

  智库象征国家软实力。智库,也称思想库,普遍认为,最初多指防务专家和军事战略家们讨论和制定战略战术的保密室,现泛指高水平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智库如今已上升为国家软实力,是大国竞争力的体现。一国智库通常分为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独立智库三类。智库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生产思想,倡导主张;设计战略,提供战术;影响舆论,引导思潮”;或更精练为四个字“咨政启民”,充当政府和决策者的“外脑”,成为公众舆论的“影响者”。“智库”英文单词为“thinktank”,中文翻译为意译,常有人误译之。

  智库学人需要具备至高的专业素养。智库学人,又称智库学者,是指在智库从事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士,从古到今也被通俗地称为“谋士”。智库学人非普通人所能担当,需要拥有“顶天立地”的职业素养。最主要包括:高道德标准的诚信性,高质量研究的专业性,高层次见解的独立性和高度相关建议的可操作性。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官网(2025)显示,“研究的独立性和诚信构成了机构的主要资产”,布鲁金斯学者“必须符合最高研究质量和职业道德标准,遵守保障独立性和诚信的机构政策,并提出具有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读书三境界》可启迪智库学人境界。清代鸿儒王国维(1877—1927)于1908—1909年所著《人间词话》里谈到读书三境界:“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文源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991—1055)的《蝶恋花》,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文源自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约984—约1053)的《蝶恋花》,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文源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青玉案》,王国维从中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此番最高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人生的境界》可启迪智库学人境界。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曾撰文《人生的境界》(1946年出版于《新原人》)。他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指心胸狭隘,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则是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天地境界指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与宇宙同一。

  中外思想家可启迪智库学人境界。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寓言”,解释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无知状态,强调追求真理与理想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通透的人生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是对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只有通过这种追求,人们才能突破感官的局限,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获得真正的智慧与幸福。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强调“物我两忘”,即摆脱烦琐的世俗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无所拘束的境界。黑格尔(1770—1831)认为,嫉妒心使人无法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要成就伟大事业,需要超越嫉妒,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伟人毛泽东(1893—1976)具有大境界,从他所作诗词中可以领悟一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916);“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49);“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5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3)。

  智库学人的多重境界。智库学人有其独特的使命和专业素养,有人依据服务对象把“谋士”分成“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五层境界。吾在吸收诸多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让-雅克·卢梭(1712—1778)为代表的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哲学思想,与以英国哲学家杰瑞米·边沁(1748—1832)、约翰·穆勒(1806—1873)为代表的追求“联想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从对人类社会乃至宇宙贡献度,将智库学人依高低、好坏划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属于超自然的功利境界,“不求利己、但求利他”。主张超越个人功利,甚至超越国家利益,胸怀天下,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天人合一”。

  第二重境界,“功成名就者”。属于自然的功利境界中的高级阶段,“大利己、大利他”。追求个人“想法”变成“做法”、“对策”变成“决策”、“文章”变成“文件”,“咨政启民”成就满满。

  第三重境界,“有所为”。属于自然的功利境界中的中级阶段,“中利己、中利他”。“咨政启民”小有成就。

  第四重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属于自然的功利境界中的低级阶段,“小利己、小利他”。个人更多修炼,“咨政启民”小有贡献。

  第五重境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属于反自然的功利境界,“专门利己、毫不利他”。擅长“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甚至“卑鄙下流”,对组织、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徒增“熵”和起破坏性作用。

  上述五重境界,属于人为的简单分类,意在激励智库学人弃恶从善、向上进取、精益求精。真实世界中的智库学人境界则呈现更多的非线性、多维度、异质性等复杂性特征,五重甚至更多重的境界交织其中。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专栏作家 | 《红楼梦》中的禅意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