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四问”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徐振宇 2022-03-10

  原标题:新春工作座谈会热点主题探讨 | 徐振宇: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四问”

  2022年2月24日,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以下简称农贸联)组织召开了以“数字未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线上新春工作座谈会”。会后,农贸联特别邀请到了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内贸流通专家徐振宇就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思考。

(根据采访整理)

  谈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时是在谈什么?

  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长期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问题是,就当前而论,对于某个具体的农批市场而论,是否到了必须推动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农批市场主办方而言,基本的“灵魂之问”是:为什么必须推动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或者说,更直接一点,“不进行数字化转型行不行”?还有哪些备择选项?比如在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进一步改善市场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除非是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才有必要尽快推动农批市场的数字化转型。

  实际上,部分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决策并不严谨,或者说,在未能认真回答上述“灵魂之问”,未认真分析转型方式、路径与企业的能力、资源、需求等各方面匹配的情况下,就“果断”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导致数字化转型方面“烧钱”不少,但见效不明显,甚至出现严重亏损。接下来的重要问题才是:推动哪种类型的数字化转型?

  农批市场的数字转型,是高度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从投资强度看,既可能是基于较高投资强度的数字化转型,也可能是基于较低投资强度的数字化转型;从转型速度看,既可能较为激进的快速转型,也可能是渐进式的慢转型;从转型方向看,既可以是比较初级的数字化替代,也可以是数字化链接和数字化的全面重构;从转型的覆盖范围看,既可以是批发市场业务的全面转型,也可以是批发市场业务的局部转型。农批市场主办方必须根据市场的现有基础、人才状况、技术实力、商户诉求、业务需求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推动何种类型的数字化转型。

  新兴业态崛起会导致农批市场衰退吗?

  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型连锁超市的崛起,曾被学界、政界和业界广泛认为将加快“短链”流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所谓“非中介化”或“去中间化”(disintermediation),即中间商或中间环节的数量将趋于减少,首当其中的就是批发商数量、批发业务量或批发环节的减少。但是,就农产品流通而论,由于农户规模太小、运销商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产品规格多样化等诸多原因,电子商务和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并未导致所谓的“非中介化”,流通环节并未真正减少。

  印证上述基本判断的重要事实是:第一,很多据说实现了“农超对接”的超市,很多据说直接从农产品产地发货的电商企业,相当比例的货源其实来自农批市场的批发商或农产品经纪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社区团购,相当比例的货源其实来自大型农批市场的各种类型的经销商——通过大型农批市场可以拿到性价比更高、匹配度更高、物流半径更合理的货。第二,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和连锁超市快速发展并行不悖的是,农批市场的成交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第三,传统批发商数量虽有所减少,但经纪人、配送服务商等承担了部分批发功能的新型中间商不断涌现。第四,在传统农批市场,越来越多的商户同时从事网上和线下业务,创造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白天与晚上相结合”的交易格局,并已取得不俗的业绩。

  因此,大型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崛起,与农批市场之间,显然不是“两败俱伤”的关系,也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互替关系,完全可以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主要难在何处?

  农批市场主办方决定推动数字化转型后,除了要决定推动何种类型的数字化转型外,还必须正视数字化转型过程将要遭遇的种种现实障碍与挑战。

  第一,经营逻辑的差异是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挑战。对于部分农批市场而言,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线下业务为基础着力发展线上业务,并试图实现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上述战略的基本挑战在于,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遵循的基本经营逻辑差异太大,两种经营逻辑之间难以协同:以线上经营为主营业务的成功企业,从起步阶段往往就是由资本市场的资本(从最初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到证券市场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驱动的,其遵循的基本逻辑是资本逻辑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逻辑。投资者真正在乎的是平台用户数量能否迅速增长——用户(消费者)和卖家(供应商)的数量决定着企业估值并直接影响“股东财富”。因而,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基本经营策略不是在短期内盈利,而是通过大量补贴用户(甚至在补贴消费者的同时也补贴服务提供者)“烧钱”从而必然造成大量亏损。但是,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企业,其经营基本基准是“利润”,至少不能持续亏损,否则企业价值就会持续下降。这也是为何电商企业可以持续亏损而线下实体流通企业必须保持盈利的基本原因。经营逻辑的根本差异,决定了线上经营为主的企业与线下经营为主的企业必然采取差异极大的经营策略(包括定价策略、服务策略、渠道策略),从而也决定了深入融合线上线下业务的深层次挑战。相比零售领域,上述挑战在批发领域显得更加严峻。在零售领域,除苏宁外,步步高旗下的云猴、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遭遇了重大挫折;在批发领域,中部省份某大型批发市场委托某著名软件公司开发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也以交易清淡而收场。

  第二,知识的短板与人才的短缺也是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障碍。当前,懂农产品批发业务的人才可能并不擅长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运营,而懂得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运营的人才往往对农产品批发业务不太熟悉,两种人才之间在观念、认知、技术、运营层面的磨合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决定了数字化转型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高效完成。

  第三,经营模式的惯性也将降低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收益。对于很多农批市场而言,基本问题是,当前连电子化统一结算都很难真正实现,电子化追溯、监测和交易数据的获取也必然变得很困难。如果上述数字化进程受阻,很多基本数据都将无法为农批市场运营方所掌握,从而也就不太可能将农产品批发环节的相关主体(包括经销商、采购商、市场管理者、市场服务商)同货物、场地、车辆等关键要素实现数字化链接,从而在农批市场这个“真实物理空间”也就很难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如何转?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批市场都将维持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枢纽地位。现代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崛起,与农批市场之间,完全可以是“共生共荣”关系。因此,我国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切忌“为转型而转型”,必须认真总结行业转型的经验教训,做到抬头看路,要顺势而为,要量力而行。

  鉴于国内外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成少败多,成功的案例极为少见,我们建议,国内绝大多数农批市场的转型,应尽可能要充分分析必要性、可行性的前提下,遵循“轻转、慢转、局部转、渐进转”原则。

  在一个融资难度较大、利润率并不高的行业,在我们暂时看不清楚前行道路之时,慢一点、轻一点、渐进一些的局部转型,或许是更加可靠的。实际上,部分农批市场采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很多农批市场推动了不耗费太多投资的较初级和较保守的数字化转型,如在门禁系统、停车系统、监控系统等方面已实现了电子化;在业务方面,部分农批市场或者有意识地开发了APP,或者与已有的成熟电商网络合作,培育一些电商企业入驻市场,从而实现了电商企业的业务增长与农批市场业务增长的正反馈。另外,在不少农批市场,虽然市场主办方在业务方面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较慢,但批发市场内的经销商早就在开始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数字化转型,很多市场内的经销商与生鲜电商经营者早就开始了不同形式的业务结合。很多经销商正在从纯粹的经销商转变为农产品物流服务商和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服务商。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苏省政府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内贸流通专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专栏作家 | 贾宝玉适合做企业家吗?
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