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大浙江学子的“双重”品格
中国商界网 广人 2024-05-31

  通过对北大精神与浙江精神的融合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大浙江学子既有北大人的品格,也有浙江人的品格。“双重品格”在北大浙江学子身上既体现北大精神,又体现浙江精神。因此,我们深入探讨北大浙江学子的“双重品格”问题,从理论上与实际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 、北大人与浙江人的自信品格

  我们认为,北大浙江学子都有自信的品格,这个自信既来自北大,也来自浙江。

  1、从北大人的自信来看

  北大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涌现一批又一批伟大人物和杰出人物。例如,历史杰出人物有:蔡元培、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茅盾、沈从文、陈独秀、朱自清、徐志摩、胡适。当代杰出人物有:王选(“当代毕昇”)、于敏(氢弹之父)、张益唐(世界杰出数学家)、屠呦呦(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北大人自信是涌现一批顶天立地的伟大人物和杰出人物。我们认为,在这些伟大和杰出人物产生过程中,也逐步形成北大人自信的品格,北大应该是一个培养和造就伟大和杰出人物的地方。因北大有一流教学环境和一流师资力量,应该争取出一流科研成果。因此,北大人自信是有“资本”的,但这个“资本”也逐步融入北大人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一种激励和鼓励。在这种背景下,当下许多北大人都很自信,北大就是“北大”,在任何公正的“起跑线”上,北大人都有那种跑在最前面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在当下的现行体制和机制下,许多北大人往往出于某种原因,或者“出师不利”,或者仕途迷茫。归根到底还是北大那种“书生气”与过分的“自信”。因为有的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者已不按规则“出牌”了,在这种情况“不会来事”的人,就会丧失机会。但这是个别现象与“支流现象”。北大人应该要正确认识“主流”与“支流”关系。

  2、从浙江人的自信来看

  浙江的自信来自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和大气开放胸襟的心理。浙江千百年来由于受到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融合共生。同时,浙江早在先秦时期就与东亚、南亚、西亚不少地区有贸易往来。到了北宋时期和元代杭州、宁波、温州均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以来宁波、温州、杭州相继被辟为通商口岸。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对外经济的往来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这些使浙江人自信更加发扬光大。在这种情况下,浙江人的自信,不仅是追寻物质财富,更是崇尚文化财富。当下浙江成为经济强省,浙江人是全国最会赚钱的人群。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浙江人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我国一个自信的典型群体。再次,从北大浙江学子的自信来看。它既有北大人自信的品格,又有浙江人自信的品格。“双重自信品格”是北大浙江学子的基本素质。我们前面讲到的北大10位杰出历史人物中,其中就有5名是浙江人,分别是蔡元培、鲁迅、茅盾、朱自清、徐志摩;而在当代4位杰出人物中,就有一位是浙江人,即屠呦呦。在这些北大浙江学子中都有双重自信品格,北大自信为他(她)们指明方向和选择道路,浙江自信为他(她)们传承文化基因与提供良好物质和教育等条件。比如说,屠呦呦是一位“三无科学家”,但她自己非常自信,坚持“底线”,决不讨好别人,也决不送礼,更不拍马屁,“三无”就“三无”。这就是屠呦呦,就是北大人品格。因此,现在的浙江学子更应该学习前辈的思想和品格,为浙江和国家的发展走自己的路!

  二、北大人与浙江人的格调品格

  我们认为,北大浙江学子都有格调的品格,这个格调既来自北大,也来自浙江。

  1、从北大人的格调来看

  北大自诞生以来,既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社会变革的有力推动者,又是一座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北大人从校长到师生都有自己的格调,力图为国家和民族做大事。比如说,第一任校长严复为我国的思想启蒙铺垫了道路;蔡元培校长提出中国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他点燃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为北大人薪火相传;蔡元培和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北大人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北大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重要领袖人物;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建立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并推动学术研究。北大的教育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志存高远。因此,120多年来培养许多伟大和杰出的人才,也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以及管理者。但是,我们认为,北大的目标不是培养技术专精而心胸狭窄与格调低下的人物。更不应该培养那些被“炒作”过的“卖猪肉”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北大精神和北大人的格调品格。

  2、从浙江人的格调来看

  浙江既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又是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地方。这就形成浙江人格调品格蕴含的元素特别优秀,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们从北大“网红”“大V”人物中处处可以看到浙江人的那种格调品格。他们做事高调,做人低调,为国家和民族崛起大声呐喊。比如说,“五四”时期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就是这样。又如,中国本土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屠呦呦一生都是默默无闻带领自己的团队研究中医药学,她为人处事非常低调。还有许多浙江商人,他(她)们的特点就是不张扬,有人生信念;他们讲求实效,不尚空谈,踏实苦干,只做不说。面对成绩,也不愿炫耀。比如说,我认识的几位好朋友,他们都是大企业家:浙江英冠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俞则忠,立元集团公司董事长郑立,南都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庆治,原盛达期货公司董事长程晓峰等人。他们的特点都是“儒商”,在发扬浙江精神的过程中,秉承浙江人格调品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有500多万浙江人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经商办厂。浙江人这种风格和格调贯穿于浙江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使浙江人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发展的先机。我们可以这样说,浙江的民营企业与专业市场就是在不张扬品格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3、从北大浙江学子的格调来看

  他们既有北大人格调品格,又有浙江人格调品格。“双重格调品格”是北大浙江学子的基本素养。除了上面讲到的屠呦呦外,还有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作家茅盾,“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五四”文化名人朱自清,史学名家范文澜,“敦煌女儿”樊锦诗等人,在他们身上都融合了北大人与浙江人格调品格。因此,当下的北大浙江学子在传承北大精神和浙江精神过程中,要特别吸收前辈北大浙江学子的格调品格及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北大人与浙江人气质和气度

  我们认为,北大浙江学子都有很好气质和气度,这个气质和气度既来自北大,也来自浙江。

  1、从北大人气质和气度来看

  我们从深入考察北大120多年发展的历程中发现,北大发展与北大人品格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与北大人气质和气度修养是分不开的。因为一个人的修养,品性,稳重,思维,气魄,自信,大度,感恩,责任等气质和气度形成是需要一种精神和一定气场条件的。而北大精神与“燕园”环境是产生这种气质和气度的最佳条件。我们知道,北大作为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它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轨迹相伴相随,休戚与共。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北大酝酿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空气和校园氛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精神气度,熏染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正如有的人常说的那样,“北大的空气也是养人的”。因此,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深切地体会到这个真谛与独特气质!比如说,北大在发展中,那种“为国求学,努力自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敢为天下之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国家和民族负责”,“牺牲主义”等一系列颇具代表性思想精华,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已成为北大人前进的一种动力。北大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及英勇献身的学子都有那种气质和气度,值得后人继承和传承。

  2、从浙江人气质和气度来看

  浙江在历史上是“文化之邦”,浙江人做事的风范、态度、气质、气度都有自己的“个性”。或者说,浙江人整体气质和气度比较好。浙江人的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这些大气的因素更多是来自传统文化与自身修养。如果说没有刻苦修炼、百炼成钢的意志,就很难有大气;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就很难有大气;没有雄厚知识底蕴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就很难有大气;没有藐视困难、敢打必胜的自信,就很难有大气。因此,在地域文化中出现浙江人的群体性格与自然、社会、文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当下许多浙江人,特别是“浙江商人”敢于走遍全天下,就在于他们的气质和气度与别人不同。这可能也是“浙商”取胜的法宝和“秘密武器”!

  3、从北大浙江学子气质和气度来看

  他们既有北大人气质和气度,又有浙江人气质和气度。我们对历史上一些北大人作过分析发现,许多浙江北大人的“双重气质和气度”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在历史上经过大起大落的北大浙江人。比如说,“五四”时期学生领袖周炳琳,“红学大家”俞伯平等人。在这些人的身上都有非凡的北大学子气质和气度,又有浙江人特别的气质和气度。由此看来,当下的北大学子,要想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气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前辈北大浙江学子品格,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规模创新高!横琴2024全球招商推介会盛大启幕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