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研究中国属相文化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属相“家”的某些奇特现象。因此,从中国属相文化的层面,观察和探究我国“属相家文化”问题。对于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寻家”是中国属相文化表现
我们认为,我国属相文化中的“家”观念表现特殊和强烈,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为这个“家”是大家(“国家”),然后才是小家(家庭、家族、家乡)。所以,要认识自己的“家”,就要从中国属相文化源头上说起和寻找。
(一)属相动物要回“家”
我们认为,十二属相动物(除龙外),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有自己的“家”。因此,动物寻找自己的“家”是一种本能和生存要求。我们知道,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出生地,它们经历过自己生命的旅程之后,也会寻找自己的“家”。比如说,老鼠偷吃食物之后,它就会跑到自己的洞里;牛白天放出去饲养,傍晚天黑之前自己会回到牛棚(栏);动物园的老虎活动和吃饱之后,也会自己回到虎穴(野外老虎也一样);兔子活动和吃饱之后,也知道回到自己的兔窟;蛇的活动和寻吃有规律性,知道回到自己的洞里;马是一种情感动物,特别是战马在战场上因主人死了之后,还会跑回自己的“家”“报告”(饲养马会自己回到马厩);羊白天放出去,然后自己也会回到羊圈;动物园的猴子与游人游玩之后,也会回到猴山;鸡、狗、猪,同样会回到自己的窝、舍、圈。尤其是有的属相灵性动物和情感动物,其中有的过了几年时间之后,还会认识路回到自己原来的“家”。这既是本能?也是记忆、感悟、灵性?还需要作深入研究。然而这些情况复杂,表现出来也不同,但却反映中国属相文化的独特现象,有记忆或情感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二)中国人要回老家
我们知道,人从小长大的地方承载着许多美好记忆,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熟悉的亲戚友情等。因此,思乡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并不是人们对于家乡的依恋忧愁,而只是人们苦于无从保护自己的孤独忧愁。离开了血缘和地域的保护,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之后,就像成为无人看护的孤儿,这可能就是人们眷恋家乡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身在城市,心系家乡成为寄托!尤其是每当遇到春节时,大迁徙成为中国人眷恋家乡的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和世界接轨,开始了解世界,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越来越感觉我们的文化现象就是家乡观念强。这个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属相文化有关,对地域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每当自己在外不习惯时,就会想到故乡;每当自己在外受到挫折时,就会更加的想到故乡。这些反映中国人家乡的概念很强。这样想家的人,他的故乡概念就强。这是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悠久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或者说,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这样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由此看来,中国人这么眷恋家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至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成为后代寻根的一种情感,又因中国人始终有家乡的观念,这就成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
(三)寻根是中国属相文化独特现象
我们认为,寻根是中国属相文化一种独特现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屡遭劫难而不覆,多逢困厄而不倾,每每从废墟中崛起,在烈火中重生,这与中华民族先民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根”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知道,十二种动物源于先民各部族的图腾,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动物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早期人类与动物的亲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与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对于现在保护自然与保护动物仍有积极意义。而十二属相连结着中华民族的每个家庭每个人。十二属相动物形象围绕“福、禄、寿、喜、富、贵、康、宁”等吉祥内容,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发展。我们知道,十二属相影响极其广泛,据传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十二属相文化就已开始传入周边国家。例如,日本、朝鲜、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不丹、越南、泰国、老挝、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而且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主体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所以,寻根是中国属相文化的一种特别现象,人们要知道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既体现出寻“家”的传统,也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二、 “怀念”是中国属相文化情感
我们认为,十二属相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人都出生在相同和不同的属相年,而人生的年岁,也是纪年的干支与自然的物候,千百年来约定俗成,融入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仪。在季节轮替和岁月更迭中,成为连接我们与自然的纽带。因此,中国属相文化代表着与物有情,美善相乐,积极生活,是“缘乎情,近乎理”的一种文化传承。所以,从“寻根”到“怀念”是中国属相文化情感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承载着中华文明。
(一)中国人有家乡的情感
我们知道,许多人从小到外地读书和工作之后,总是对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还有一些“华裔”,知道自己的祖籍在中国某某地方,虽然自己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对中国总会有一份特殊感情。这些现象从深层原因上分析,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属相文化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二是几千年来的落地归根传统影响。因此,中国人有很重的家乡情结,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叶落归根。所以,中国人对于“家乡”有一种执念,无论身在何处难免不时眷恋,无论漂泊多久,总会叶落归根!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地缘离不开血缘,地缘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关系固定了。生,即意味着血缘,决定了人的地缘。于是,故乡渗透着血亲的感情。因此,故乡连带着亲情,塑造着性格,中国人爱家乡也是爱自己。所以,俗语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折射出既是故乡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体现中国属相文化中那种像唇齿相互依存的亲情和关怀。
比如说,牌坊建筑反映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族人民的传统建筑,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古代的时候牌坊是用来表彰先进事迹和人物,但也有的用来供奉神像,作为寺庙的大门,还有的是一些大人物作为府邸的建筑方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但是,中国十二属相的形象与牌坊文化有机结合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这种家乡情感与中国属相文化的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例如,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交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又如,文峰塔牌坊,文峰塔坐西南面东北,底层门作拱形,门额上刻浮雕八仙人物,横匾上书“文峰塔”三字,边饰浮雕“二龙抢宝”与“双凤朝阳”。这些是中国属相文化的思想和文化符号,也许这是家乡情感与叶落归根的真实写照。
(二)中国人有怀旧的情感
我们知道,怀旧是对记忆的美化,人们会经常回想过去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纯朴的民风。一般来说,怀旧是甜蜜与温馨的,或许这也是人们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但是,在我们心目中的旧日美好事物,大都经过了我们的想象力的美化。因此,实际上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与亲切等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与此同时,怀旧可以增加家乡亲密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经历重大转变的时刻,人们需要用怀旧来保持身份,对过去的感知可以唤醒过去的自我。尤其是当下社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疏离、工作不稳定等社会现实现象,让很多人通过怀旧来逃避现实。并且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心灵上的某种安慰,这也反映中国传统属相文化中各种属相的“忍性”。
比如说,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对家乡的怀旧情感,一方面是用诗文方式进行表达,另一方面是回到家乡建造房子表示叶落归根。从诗文内容与建造房子来看,不管是诗文,还是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怀旧的情感。尤其在近现代历史上,有许多人用建造学校这种方式表达怀旧与爱国的情感。例如,爱国侨领陈嘉庚捐款建造厦门大学,著名商人李嘉诚捐款建造汕头大学等。这些人从深层次观察,与他们的属相性格和品格有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中国人怀念家乡的情感
我们知道,怀乡的情怀就是怀念家乡与故土,这是一种情感。许多人从小在家乡长大,也就承载了家乡的美好记忆,尤其是亲戚朋友中那些最熟悉的面孔。还有,中国人的家乡通常是和家族父母连在一起的,旧时都有祭祖的活动。长大出门之后,他们都要回乡祭祖,参加家族的重大活动。这样家族就成为凝聚族人的一个重要纽带,家乡就是联系的平台。例如,当下许多地方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其中,有的祭神灵,有的祭黄帝陵等。因此,每年这些重大的祭祀活动,汇集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这样,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怀念家乡和故土,另一方面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凝聚人心成为社会发展力量。
因此,我们从深层上分析来看,中国人怀念家乡的情感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关系。我国5000多年历史信奉的是忠诚这个国家和民族。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感和荣誉感极其强烈,这就是民族情感对这个民族情怀行为的一种表现。爱家乡和爱国家这种民族感情和情怀是一致的。尤其是在近当代中国人爱国热情极其强烈,每当民族有大灾大难和遇到危机时,或者是被其他国家欺负的时候,整个民族的情绪会沸腾,显得空前的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会用生命来保护自己国家和家乡,这正是中国属相文化与中国属相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孝道”是中国属相文化风尚
我们知道,百善孝为先,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孝成为千百年来我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孝道可简要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12个字内容。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从热爱父母亲、让亲情更加融洽做起,继而把这种淳朴高尚的感情逐步升华为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在家行孝,在国尽忠,这也是中国属相文化优秀传统和良好风尚。
(一)中国人有孝顺老人的好风尚
我们知道,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百善孝为先”的古话排在各种美德中第一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孝敬自己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因此,一个人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氏族公社内部为了人类繁衍和文明的延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小孩,一律实行分配劳动果实与义务抚养。由此逐渐形成朴素的道德观念,并得到继承和传承。因此,尊老爱幼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我们认为,这些尊老爱幼的好风尚,与中国属相文化有关。例如,在十一种现实的属相动物中,一出生就是一“窝”或好几只,从小需要“母性”的“哺养”,长大之后各奔东西。这些属相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等到“母性”老了之后,也会有“回家”看望的本能,这也许是动物的一种本性吧!因此,当下社会上有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养老院),这是一种尊老养老好方式和好风尚。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关心老年人。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由此看来,“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浓浓深情与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正是这样,我国的敬老尊老已经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属相文化的光芒。
(二)中国人有帮助别人的好风气
我们认为,在生活中谁都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在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自己力所能及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做到雪中送炭,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不图回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从古至今社会上留下许多帮助别人扶危济困的传奇故事和佳话。我们国人行善不求回报,不仅帮助中国人,而且也帮助外国人。心甘情愿的去帮助别人,不想着别人对自己知恩图报,感恩戴德。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风气,也是中国属相文化精神与十二属相品格的体现。
比如说,2020年至2021年期间,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遇到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我国在控制疫情之后,用各种方式积极帮助其他国家进行“抗疫”,尤其是想方设法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体现中国人那种无私无畏的胸怀和情怀。这是中国人高尚风格和属相品格,也为世界“命运共同体”提供活生生的范例和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国人有感恩的好传统
我们知道,我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认为施恩和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价值感。因此,在我国广为流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些观念和思想,充分反映中国人感恩的好传统和优秀文化。所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深厚思想,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比如说,在我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中都有许多感恩的故事和传说。因此,中国人长期受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属相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就形成感恩图报的优良传统。例如,汉代有一个人叫蔡顺,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有一天他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一头牛,让他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在我国的民间有许多感恩的故事和传统,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认为,中国人独特的感恩文化,我们简要地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感恩天地和父母,在儒家学说中人类有与万物共同的“大父母”(即天地);个人有生身之父母,这是一个最高层次的感恩。第二是感恩老师,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尊敬师长是为人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仅次于“父母”层次的感恩。第三是夫妻恩情,夫妇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感情,两个人相亲相爱伴随一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层次的感情。第四是知遇之恩,对他人赏识和重用的恩情,这是一个影响人生层次的重要感恩。第五是朋友之恩,在于增加友爱和温情及活力,这也是一个人生交往层次的重要感情。由此看来,我国的感恩文化有很多内涵和内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都有感恩的传统美德。这些既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传承中国属相文化精神。
(作者系浙江英冠属相文化创意公司总经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