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土木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会议(ICCEMSE 2025)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全球会议组织机构主办,聚焦于土木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汇聚了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资深专家及企业领航者。他们围绕土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结构工程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会议期间,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建筑产业的创新路径,其中建筑工法的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筑工法的创新不仅是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通过工法创新,企业能够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到实际施工中,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强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同时,工法创新还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基础。
记者获悉,浙江锐信建设工程公司总经理戴晓敏作为建筑工程和建筑工法领域深耕多年的正高级工程师,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持续的工法创新,成为了建筑行业安全与标准的重要推动者。戴晓敏自1997年加入浙江锐信建设工程公司以来,从一名普通施工员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仅规模日益壮大,员工数量达到1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达29%,更在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荣获浙江省优质工程奖“钱江杯”四项、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七项等荣誉。
然而,戴晓敏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和效率瓶颈。因此,戴晓敏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建筑工法来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他提出的《钢丝加固有裂缝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不仅将传统修复周期缩短40%,更以每平方米降低30%的材料损耗,为行业树立标杆;《引气真空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降低水泥用量10%,提高混凝土强度15%~20%,缩短养护周期1/3;《大面积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摊铺施工工法》将工程合格率从75%提升至98%。此外,《装配式集成灯槽石膏吊顶施工工法》减少建筑垃圾60%;《钢骨架轻质面板安装施工工法》使墙体承重能力提升25%,成本降低18%;《无支架式超高组合钢模施工工法》在项目中节约工期45天。在安全施工方面,2018年牵头制定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使事故率同比下降32%;2022年提出的《建筑房建施工电梯井道防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被浙江省住建部门纳入安全施工强制规范。
戴晓敏的创新成果降低了工程造价、提升了工程效率,更在保障施工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更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了解他如何在建筑工法创新方面不断突破自我,如何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以及他对于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展望,记者专访了戴晓敏,期待通过他的故事,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建筑行业的前行之路。
创新多项省级工法,构建全面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工程造价降低与工程效率提升,引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戴晓敏通过一系列工法创新和标准制定,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提升了工程效率,为行业树立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技术标杆,更为建筑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如,在面对老旧建筑加固效率低、成本高的行业难题时,戴晓敏首次提出的《钢丝加固有裂缝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不仅将传统修复周期缩短了40%,更以每平方米降低30%的材料损耗,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在温州市绿鹿食品厂房的混凝土梁出现1.5mm裂缝时,传统方案需停产90天,企业日均损失达数万元。戴晓敏团队研发的钢丝网片加固技术,通过高强钢丝与混凝土协同工作,将修复周期压缩至27天。在盛博科技厂房案例中,1.1mm贯穿裂缝经处理后,结构承载力提升。该技术于2011年获评省级工法后,已在全国多项工程中应用,累计节省修复资金超千万元。
此外,《引气真空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通过降低水泥用量10%,提高混凝土强度15%~20%,缩短养护周期1/3,有效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针对环氧树脂地面施工易开裂的痛点,他主导的《大面积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摊铺施工工法》通过优化温度控制与材料配比,将工程合格率从75%提升至98%,成为厂房建设的“金标准”。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戴晓敏首创的《装配式集成灯槽石膏吊顶施工工法》,将安装效率提升3倍,减少现场切割产生的60%建筑垃圾,成为绿色建筑评选的加分项。该工法的核心在于结构革新和流程优化,通过提前深化设计,将灯槽、龙骨轨道精准预置在石膏板内部,形成“自承式”结构单元。这种模块采用可调节螺栓连接,既保证了0.5mm/m²的平整度调节精度,又实现了12%的荷载冗余。同时,这一创新还通过在石膏板中预制的灯槽,使得石膏板自身就能形成龙骨结构,与顶部龙骨轨道无缝连接,大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人工成本。
面对传统面板大量使用混凝土,导致其重量过大且施工工艺复杂,对造价和施工工期产生了负面影响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钢骨架轻质面板安装施工工法》,即通过预制化钢架与轻质材料的创新组合,使墙体承重能力提升25%,成本降低18%。以瓯海区瞿溪镇镇区、郭溪镇西片C地块工程项目为例,使用珍珠岩复合水泥板屋面,面积约为7983平方米,总计可节省费用约112.2万元,充分证明了该工法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显著优势。记者还获悉,戴晓敏的钢骨架轻型屋面板安装施工工法在全国及河南省的建筑工法中均未出现,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一工法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戴晓敏的创新不仅局限于现有技术的优化,更在于突破技术瓶颈,开拓新的施工方法。例如,《无支架式超高组合钢模施工工法》的提出,成功解决了50米以上超高模板支护的技术难题。在实际项目中,这一工法的应用节约了45天的工期,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该工法通过创新的模板设计和支护结构,减少了对传统支架的依赖,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可以看到,这些创新工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标杆,推动了行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牵头制定《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行业多个标准和专利,引领建筑安全革新
单个工法的创新只是点的突破,而标准的制定才是全面提升行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所在。在建筑企业最为重视的安全领域,戴晓敏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为建筑行业筑牢了坚实的安全防线。戴晓敏牵头制定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正式发布,填补了当时行业空白。针对电梯井道的安全防护,于2022年提出了《建筑房建施工电梯井道防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被浙江省住建部门纳入安全施工强制规范。
2018年,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安全隐患也随之凸显。彼时,某装配式住宅项目因构件临时支撑体系失稳导致连续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这一事件成为行业的痛点,也刺痛了戴晓敏。他深刻意识到,不同企业安全标准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用钢丝绳替代专用吊具等违规操作,严重威胁着施工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戴晓敏牵头制定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构建起覆盖构件运输、安装、现浇作业全周期的安全管控网络。据参与标准编制的专家透露,通过标准化操作,使装配式项目事故率同比下降32%,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电梯井道的安全防护一直是行业难题。传统的防护结构存在诸多弊端,如不能根据电梯井道的尺寸进行调节,实用性较差,施工成本高,且常常因工人误操作而被拆除,从而引发安全事故。针对这些痛点,戴晓敏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和实践,于2022年提出了《建筑房建施工电梯井道防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周围零部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钢结构体系,从而有效防止了因误操作而导致的拆除问题。同时,该装置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方便地在任何电梯井道内移动和安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这一创新成果被浙江省住建部门纳入安全施工强制规范,为建筑施工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戴晓敏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卓越,在理念传播上也积极作为。他深知,安全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化的安全标准建设,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施工效率,确保项目按期完成。他的这一理念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共鸣,众多企业纷纷效仿,推动整个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防护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整合建筑机器人和BIM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建造的方法论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正经历智能建造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戴晓敏坚信,当建筑机器人与 BIM 模型深度融合,建筑工地将迎来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未来,而梧田西单元规划小学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戴晓敏通过整合建筑机器人和 BIM 系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重构建造逻辑,推动建筑工地向工程师与机器人协同作战单元转变,让梧田西单元规划小学项目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工程,成为行业标杆,为建筑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在2022年项目启动前,戴晓敏团队便对全国 200 余个在建工程深入调研,发现传统建造模式面临效率、安全、管理三大困境。人工依赖导致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频发,管理盲区影响质量管控。针对这些痛点,戴晓敏在方案深化阶段植入 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优化砌体排布、碰撞检测规避设计冲突、精准算量减少材料浪费,为项目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而在项目现场,智能建造技术全方位应用。戴晓敏使用智能安全帽、PM2.5 传感器、塔吊安全监测等设备,构建起智能化安全防护网;测量机器人、内墙喷涂机器人等设备,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降低人工强度与安全风险。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更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
项目顺利运营的背后是精密管理系统在提供强大支撑。装备管理平台实时追踪设备运行状态,全场景报告系统整合多方数据,台账管理体系确保技术动作有据可查。尽管建设单位在前期投入增加了,但综合效益显著。人工得到优化、材料节约了、墙面垂直度合格率跃升、设备安装精度达毫米级,而且最关键的是安全实现零伤亡,隐患整改及时率 100%。戴晓敏通过整合建筑机器人和BIM系统,构建起"BIM+智慧工地+建筑机器人"的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建造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现如今也复制到了行业内的多个项目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采访行将结束时,记者抬头看到戴晓敏办公室墙上的标语"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格外醒目。这位从工地成长起来的技术带头人,用二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工法创新到标准制定的跨越,其技术轨迹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行业进步,既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当这些工法和标准在全国推广时,人们或许不会记住所有技术参数的细节,但会记住这样一群拓荒者:他们用标准丈量安全,用创新重塑行业,在混凝土与钢筋构建的丛林里,为建筑业铺就了一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路。(张涛)
声明:本文为广告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