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大团队用AI为逝者构建“记忆共生网络”
中宏网 2025-06-03

  当科技的温度遇见生命的重量,一场关于“生死对话”的革命正在西安工业大学悄然发生。由本科生董雨轩领衔的“寻梦织忆”团队,以亲身经历为起点,历经三年研发,推出全球首个支持“逝者关联交互”的三维情感共生平台,用代码编织起跨越生死的记忆网络。

  

  解行业痛点:从单向缅怀到双向“对话”

  面对传统悼念服务“互动缺失、场景失真、操作繁琐”的局限,行业调研显示78%用户渴望情感反馈,西安工业大学“寻梦织忆”团队历时三年研发“首创实时互动AI情感共生模型创变者”,首次实现逝者关系网络的动态构建。平台通过AI大模型驱动,仅需用户上传文本、语音、影像等轻量化数据,即可生成具有记忆与情感的“3D-AI数字人”,支持生者与逝者实时对话、虚拟拥抱等多模态交互,用户平均单次对话时长超23分钟(斯坦福对比实验验证其情绪疗愈效率提升37%)。

  技术突破:轻量化构建“记忆宇宙”

  本团队实现零门槛交互,采用“高斯溅射”3D建模技术,手机拍摄5分钟即可1:1复现逝者生活场景,渲染速度≥100fps;实时视频驱动技术让用户无需穿戴设备,通过普通摄像头即可驱动数字孪生体表情与动作。

  基于小样本训练的AI情感模型,可动态识别用户情绪并调整回应策略,实现“有记忆、会成长”的陪伴体验和情感计算闭环。

  社会价值:重塑生死教育范式

  本团队内测阶段服务500+用户,83%反馈“实现未完成的对话”,显著缓解哀伤障碍,实现情感疗愈。支持家族多代人共建“数字家谱”,将口述历史、方言习俗等转化为动态数字遗产,已帮助37个家族完成跨代文化存储。同时打破高端设备依赖(成本仅为日本VR缅怀服务的1/20),基层殡仪馆、学校可快速部署,入选民政部“科技赋能生命教育”试点工程。

  行业认可与未来布局

  团队已申请专利及软著8项,核心技术由董雨轩领衔。2025年与4家殡葬服务企业合作,定制追悼会、清明祭扫等场景服务;规划2026年开放B端“记忆图书馆”订阅系统,为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提供历史人物沉浸式叙事解决方案。

  “当逝者的故事仍在交互中延续,死亡便不再是终点。”“寻梦织忆”团队用代码编织了一张横跨虚实的情感网络,让离散的记忆碎片重聚为生生不息的数字生命体。这项以技术温柔缝合生死裂痕的探索,正悄然改写人类面对离别的方式。(赖海欣)

声明:本文为广告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电动车居然有美妆镜!台铃都市漫骑系列打造差异化女性产品赛道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