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山东直通车》的荧屏上,出现了一口热气腾腾的锅,锅里翻滚着金黄的汤羹,橙红的渤海大虾、翠绿的萝卜丝、雪白的面疙瘩在其中若隐若现。镜头前,村长家的疙瘩汤·东营菜创始人代景国,正动情地介绍着东营的非遗美食——大虾疙瘩汤。这一幕,让无数坐在电视机前的东营人心头一暖,舌尖仿佛又泛起了那熟悉的味道。
一个月前的2025年4月,大虾疙瘩汤刚刚入选了“东营市非遗特色美食”名录。其实,在东营人的心里,这碗从小吃到大的疙瘩汤早已是心里最难割舍的童年记忆,是东营人公认的城市美食IP,一张凝结着地方风味与文化传承的金名片。
然而,放眼全国,疙瘩汤绝非东营独有。从北京的西红柿鸡蛋疙瘩汤,到山西的莜面疙瘩,再到陕西的酸汤疙瘩面,北方大地处处可见这道朴素面食的身影。那么,东营的大虾疙瘩汤,凭什么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不仅成为本地人魂牵梦绕的乡愁,更能代表一座城市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陆海馈赠,与众不同:鲜得有根基
北方疙瘩汤多以陆地食材为主,蛋花、蔬菜是常见伴侣。东营大虾疙瘩汤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将“渤海之鲜”完美融入这道传统面食。
渤海大虾的“鲜甜加持”:东营坐拥黄河入海口,毗邻富饶的渤海湾。选用肉质紧实、自带鲜甜的本地渤海大虾,不仅提供了优质蛋白,其虾头更是“鲜味炸弹”。耐心煸炒虾头熬出橙红虾脑,再汇入老母鸡猪骨慢炖五小时的高汤,让“海”的澎湃鲜香与“陆”的醇厚滋养在汤底激烈碰撞、交融。这是其他内陆地区疙瘩汤难以复制的“地理馈赠”。
本地麦香奠定“筋骨”:面疙瘩的灵魂在于口感。选用东营老字号“半球”面粉的麦芯粉,确保了疙瘩大小均匀、润滑筋道,承载着黄河口肥沃土地孕育的麦香底蕴。
潍坊萝卜丝的“爽脆点睛”:虽非东营原产,但地理相近的潍坊青萝卜取其翠绿部分切丝,短短10秒煸炒,保留其清甜脆嫩。这抹“脆”不仅平衡了汤的浓郁,更象征着鲁中大地物产的丰饶交流。
这碗汤,从根儿上就烙印着“海陆交汇”的东营地理基因——渤海的海鲜、黄河口的麦浪、齐鲁大地的果蔬在此汇聚,成就了“鲜、筋、脆、养”的复合层次,让家常疙瘩汤蜕变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海鲜风味面食,与其他地方的疙瘩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植于爱:全民情怀+城市精神的胜利
东营非遗美食名录星光熠熠:利津水煎包焦香酥脆,广饶肴驴肉风味独特,史口烧鸡香飘四邻。它们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大虾疙瘩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东营美食的代表,关键在于它承载了更深厚的全民情感,展现了开放共享的城市精神。
与其他非遗多属“专营”或“节令”美食不同,疙瘩汤是东营家家户户主妇的“看家本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是冬日暖身、农忙充饥的慰藉;在日渐宽裕的今天,它仍是妈妈的味道、归家的信号。它是刻进东营人骨子里的日常饮食符号,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入选非遗,正是对这种全民性情感记忆的官方认证。
此外,代家四代人(代凤祥创制、代清仁首创虾脑提鲜、代永兴丰富辅料、代景国标准化推广)的接力守护是技艺的保障。但第四代代景国的选择尤为关键:他不仅精研工艺(研发油面勾芡提升滑润度),更在2024年牵头举办制作标准发布会,面向22家餐饮企业公开《大虾疙瘩汤作业手册》,“独家秘方”不再独享。
代景国在电视上诚挚表示:“非遗传承人在我们这儿,但是大虾疙瘩汤是属于东营餐饮人的。” 这种打破门户之见、开放共享的姿态,让这道凝结着代家心血的美食,真正升华为全体东营人的共同财富和骄傲。它不再只是一家一店的招牌,而是整座城市款待八方来客的“文化名片”。
结语
因此,大虾疙瘩汤成为东营的美食代表,绝非偶然。它已然超越了单纯的非遗技艺展示,以“陆海双鲜”的独特配方,精准呈现了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海陆交汇之地的自然禀赋与物产特色。同时,这碗疙瘩汤更以全民共享的记忆与情感,承载了东营人最质朴的乡愁与最温暖的人情味。而村长家的疙瘩汤·东营菜创始人代景国,也通过开放包容的传承理念,彰显了东营人热情好客、拥抱世界的城市胸怀。
当这碗汤从东营灶台走向全国餐桌,甚至成为央视节目焦点时,它所传递的,正是东营这座年轻城市融汇古今、连接陆海、开放共享的独特气质与勃勃生机。一碗疙瘩汤,浓缩的正是东营的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