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犹如在金融监管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其中规定自8月1日起,单笔或日累计现金交易超1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贵金属宝石交易需履行反洗钱义务并向监测中心报告,标志着我国在特定高价值商品领域的反洗钱监管迈入制度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风险驱动:新规出台的现实逻辑。现金交易因其匿名性、无痕性,天然成为洗钱活动偏好的渠道。根据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评估,利用现金密集型行业(如珠宝、贵金属交易)清洗犯罪所得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挑战。近年来,我国虽在银行体系建立严密反洗钱网络,但部分非法资金正试图通过“体外循环”规避监管。贵金属和宝石市场价值高、流动性强、易于跨境转移的特性,使其成为洗钱风险洼地。
央行新规将监管触角精准延伸至这一关键节点,要求从业机构对10万元及以上现金交易“勤勉尽责”,遵循“了解你的客户”(KYC)原则开展尽职调查,正是填补监管空白、封堵风险漏洞的必然之举。此举将迫使试图通过大额现金拆分、化整为零的洗钱行为浮出水面,显著提高犯罪成本。
制度创新:新规的核心突破与监管升级。传统反洗钱重点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对贵金属珠宝等“特定非金融行业与职业”(DNFBPs)监管相对薄弱。新规首次系统构建该行业的反洗钱义务框架,明确从业机构的法律责任,是监管版图的重要扩展。通过聚焦现金交易风险要害,直接针对大额现金交易设定强制报告和尽职调查门槛(单笔或日累计≥10万元人民币/等值外币),精准打击利用现金匿名性实施洗钱的核心路径。构建起全流程风控链条,新规不仅要求事后报告,更强调事前、事中控制。要求从业机构根据客户特征、交易性质、洗钱风险状况,识别核实客户身份,了解交易目的和资金来源合法性。强调“勤勉尽责”,要求机构自主评估风险并采取差异化措施,避免僵化执行。大额交易报告,5个工作日内上报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为监测网络提供关键数据节点。确保交易可追溯、可审计。清晰界定“从业机构”范围(生产、销售、交易等各环节),使监管有的放矢。
国际接轨:对标全球反洗钱高标准。新规的出台高度契合国际反洗钱监管趋势与标准。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明确要求成员国将DNFBPs(包括贵金属宝石交易商)纳入反洗钱监管范畴,实施客户尽职调查、可疑交易报告等义务。我国此举是对FATF标准的积极回应。欧美主要国家普遍设定大额现金交易报告门槛,如美国1万美元,欧盟1万欧元的监管尺度,我国10万元人民币(约1.4万美元)的设置符合国情并与国际实践接轨。
行业洗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规的实施将对贵金属宝石行业、银行的贵金属交易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合规成本上升,机构需投入资源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人员培训、系统改造(如客户身份识别系统、大额交易监测模块)、聘请合规专员等,短期成本压力显著。中小商户面临更大生存挑战。二是业务流程重塑,大额现金交易流程将显著复杂化,需增加身份核验、信息登记、风险评估、报告提交等环节,可能影响交易效率和客户体验。三是市场行为引导,抑制非必要的大额现金交易,鼓励转账、刷卡等更透明支付方式,推动行业交易模式规范化、电子化。长期看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信誉和形象。四是行业整合加速,合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将获得竞争优势,无法承担合规成本或风控薄弱的小微企业可能被淘汰或整合,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五是消费者适应期,消费者对大额现金购金需登记报告可能产生不便感,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
协同治理:构建闭环监管生态。新规效能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多方协同,央行、反洗钱监测中心需强化监测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AI精准识别可疑交易;加强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确保新规落地;完善配套细则与指引。从业机构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将反洗钱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加强员工培训;积极拥抱科技,提升自动化风控水平。执法司法部门对监测发现的线索高效核查、严厉打击洗钱及上游犯罪,形成震慑。公众宣导,普及反洗钱知识,提升公众对政策的理解与配合度,理解大额现金交易限制的必要性。
央行新规以贵金属宝石行业为切口,编织了一张针对大额现金洗钱风险的精密防护网。这不仅是对国际标准的回应,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秩序的主动作为。新规在重塑行业生态、提升合规门槛的同时,也倒逼市场走向更透明、更规范的未来。
政策落地初期阵痛难免,但长远观之,一个经受住严格反洗钱考验的贵金属宝石市场,必将赢得国内外投资者更深厚的信任,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强国和金融现代化的必经的过程,也必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根基。当每一笔可疑交易在制度面前无处遁形,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石也将因此更加坚不可摧。(高治钧)
声明:本文为广告推广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违规或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