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在AI的光影中成长
高含钰 2025-08-04

  2025年春,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林获得了区级作文比赛的三等奖。母亲在朋友圈兴奋地晒出奖状,却悄悄对熟人说:“其实是我让DeepSeek写的,孩子修改了一点点。”这并非孤例:在DeepSeek、豆包、Kimi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日渐普及的当下,AI正在悄然“代笔”孩子的写作、演讲甚至科学实验报告。一场技术洪流裹挟而来,在为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投下了值得深思的长长阴影。

  AI工具助力,还是替代?

  生成式AI的强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使其在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润色作文、设计创意项目等方面表现出色。DeepSeek以其精准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便捷的界面,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秘密武器”。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一位广州初中教师坦言,某次批改作文时,她惊讶于多个学生的文风突然“神采飞扬”,逻辑严密、引用恰当、句式优美,但缺乏个体思维痕迹。“后来我对其中几位进行了当场写作测试,差距令人震惊。”

  AI并非只是工具,它正在替代孩子本应自己完成的认知训练过程。尤其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群体来说,写作不仅是语言输出,更是逻辑能力、观察能力、情感表达和结构思维的综合锻炼。一旦长期依赖AI代劳,孩子的思维肌肉将如同长期不运动的身体,逐渐萎缩。

  群体依赖下的“道德滑坡”与教育焦虑

  “别人都用了,我们不用吃亏了。”这是不少家长、甚至一些老师面对AI写作时的真实态度。在竞赛、升学、评优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家长选择“放下道德包袱”,将AI视为新型“家教助手”。

  这无疑在青少年中制造了一种“合理作弊”的氛围。他们逐渐习惯于在AI提示下写作、在AI设计下完成创意作品,却忽视了原创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将在未来造成深远影响:

  价值观扭曲:孩子可能将“结果导向”视为理所当然,而非过程努力;失去内驱力:在依赖AI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热情与探索动力被大大削弱;认知发展迟滞:缺乏语言组织和逻辑练习,影响抽象思维与综合判断能力的发育。

  北京一位小学校长坦言:“孩子要成长为能思考的人,而不是能操作AI的人。”

  技术时代的教育新挑战

  面对生成式AI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学校、家长、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学校方面,应强化当场写作、口头表达、结构性讨论等能体现学生真实能力的评价方式,提升识别AI代写的手段;家庭层面,家长要警惕“捷径”的诱惑,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过程的成就感,而非结果驱动;制度层面,有必要出台明确的AI工具使用规范,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对“使用场景”设定边界。例如:允许作为语言参考,不允许代替写作任务。

  与此同时,也应承认,AI已不可逆地进入了教育场景。关键不在于“禁用”,而在于“引导”。例如,可将DeepSeek等工具纳入作文修改、资料查找的辅助环节,帮助孩子在理解基础上优化内容,而非直接输出结果。

  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当我们为孩子交上一篇漂亮的AI作文而欣喜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表达吗?”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不是“替代”。技术的进步,应当成为孩子思想与能力成长的跳板,而非拐杖。未来属于那些会思考、善表达、有情感、有独立判断力的人,而非依赖工具得分的“表面优等生”。

  技术可以代写一篇作文,但无法代替孩子成长为有思想的个体。DeepSeek们不会停下进化的脚步,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引导下一代在这场人机共生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如何在AI时代守住教育的初心,是每一位父母、教师乃至社会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双循环驱动给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带来哪些新路径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