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效。
附近居民在北京昌平区医院就诊。高瑞瑞摄
“一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往大医院跑,危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却转诊艰难……”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院长袁成看来,三年疫情,经历了艰难,也肉眼见证了基层医疗体系的蜕变。
3月21日,中国医药导报副社长张皓臣带领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人民网、工人日报、健康报、中国妇女报等15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昌平区医院开展“中央主流媒体医院行”调研采访。
22个镇街,23个社区卫生中心,缓解百姓日常看病难
2022年末,昌平区常住人口226.7万人,像回龙观、沙河地区等,人口流动性很大,这也注定在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前‘看病难’,主要是老百姓认为优质医疗资源都在大医院,那么随着这三年疫情,我们基层医院也积累了更多的相关经验和做法,织密基层的服务医疗网,打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能够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北京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春梅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郭春梅介绍道,目前昌平区每个镇街都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底昌平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社区中心、区级医院、专科医院、市级医院形成区域医联体手拉手联络模式,实现点对点服务,可以满足辖区居民日常的医疗需求。
向下转诊患者237人次,4大片区医联体,实现优质资源下沉
重症医学是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医联体能够实现资源下沉,快速转诊挽救患者于危险境地。
“目前昌平区已经形成了4大片区的医联体,东南以清华长庚医院为核心,西部以北大国际为核心,中心地区六环以南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六环以北是昌平区医院覆盖。辖区内还有京都儿童等民营或者专科医院,都是由我们区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在日常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日常的就医和购药问题。”昌平区医院院长袁成表示。
昌平区医院医务科科长闫秋芬介绍,北京市昌平区医院作为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核心医院,通过借力优质资源促进医院发展,分别与天坛医院、安贞医院、积水潭医院、首都儿研所、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能力。同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急诊、病理、影像、护理均为区级质控中心。利用医联体平台对20家成员单位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制定质控计划和目标,开展基层培训、护理技能比赛、检验基层培训等活动,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同质化管理。
2022年度,在复杂疫情条件下,医院克服自身困难下派专家240人次,诊治患者450人次,会诊派出专家32人次,下转患者237人次,上转312人次。线上培训5次,参加培训人员570人;线下培训9次,参加培训人数是4000余人。发放健康科普资料500余份,接受进修人员23人次,远程影像诊断2290人次,远程心电诊断 300人次。
“在疫情防控当中,医院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派知名专家到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成员单位巡诊,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研判,做到防重症、降低死亡率。”闫秋芬说。
“昌平区医联体优化双向转诊机制,为医联体成员单位预留专家号源,同时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核心医院通过专家下沉出诊、培训带教、学术交流、科室援建、专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将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到成员单位。”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昌平区医院制定了统一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解决的问题,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双向转诊模式,家庭医生按照转诊标准和流程及时为签约患者优先转诊至核心医院。
疫情期间,迅速扩增床位,举全院之力打赢医疗救治歼灭战
昌平区医院副院长李向欣接受采访时介绍:12月7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呼吸门诊就诊高峰来临。北京昌平区医院是北京市的首批40家重症单位之一,采取4个集中对进行重症病人的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救治。院党委举全院之力统筹医疗资源,多措并举满足医疗救治需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为急危重症患者、血液透析、放化疗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急危重症和特殊患者得到救治。
全院床位空间扩容统筹管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科室界限进行收治患者的管理模式,将全院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最大限度释放医院救治潜能。加强重症医学学科对全院的培训和指导,以ICU、EICU、MICU三个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对全院各科室医师进行ICU专业培训,具备救治能力。将胸外、康复、妇科、肿瘤、骨科、泌尿等病区改为收治急诊患者的延伸综合病区,全院人员支援,调配经验丰富的内科高级职称人员牵头病区医疗救治,保证了对急诊、发热门诊需住院患者24小时收入院。医院呼吸、重症专家组持续巡回会诊,精准施治,合理调配ICU、EICU、MICU床位,保证重症资源利用和救治团队高效运行。在危重症患者收治告急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紧急组建EICU病区,仅用24小时天筹备并开通EICU病区收治危重症患者。短短一周全院拓展急诊延伸病床244张,为患者的“应收尽收”提供有力的保证。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EICU病房
袁成院长介绍道,疫情三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对内我们严格落实防控政策,科学精准调整防控措施,牢牢守住院内感染防线;对外我们服从上级安排,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圆满完成院外各项指令任务,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2022年11月16日我院托管的昌平区体育馆方舱医院启用;12月6日根据上级部署,我院迅速转战马池口,紧急成立新的马池口定点医院,48小时完成改造并开诊。先后派出医务人员15000人次前往区内多个镇街及丰台区、东城区、朝阳区、大兴等地完成核酸采集及隔离点保障任务。同时,在应对疫情的巨大压力下,2022年门急诊总量我们实现了同比增长3.45%,这是全院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换来的成绩。
“2023年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年’,医院各个学科都拿出‘开年就开跑’的冲劲,加快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技能。”袁成院长表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