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浙江鸿盛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盛科技”)想生产一种耐酸特种玻璃纤维——珍珠岩纤维。
为此,集团专门成立研发团队,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聘请了国外某知名企业的专家,但历时三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17年,这个一度陷入困境的珍珠岩纤维研发项目,随着一位专家的到来出现了转机。这位专家就是现任鸿盛新材料副总裁高增国。
浙江鸿盛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增国
“珍珠岩就像是玄武岩,此前的技术团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把珍珠岩作为主要原料融化后进行拉丝实验,这种天然矿石由于本身和玄武岩一样组分和矿相不稳定,进而导致后续量产过程中质量和效率的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障。”高增国分析说:“我提出的技术路线是应用池窑通用的玻璃原料配备成配合料,最终满足耐酸特种玻璃纤维必备的组分,然后再熔化拉丝,从而突破了关键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稳定。高效的规模化生产。”
由于可行性技术路线的突破,高增国于2017年4月担任鸿盛新材料副总经理兼纤维事业部总经理和首席专家后,不到一年就成功实现珍珠岩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此后陆续组织完成了500吨、1000吨、2000吨的珍珠岩纤维拉丝生产线的建设。
由于该项目具备诸多全球首创的技术优势,企业获得了振兴东北经济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1860万元,以及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
高增国早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玻璃工艺专业,曾先后供职于陕西华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华特”)、珠海特区功控玻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玻纤”),以及中材科技旗下的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及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
1989年加入珠海玻纤后,高增国曾历任技术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工厂厂长、生产技术部经理,创造了每年被提拔一次的升迁记录。
此后的30多年间,高增国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玻纤行业由年产量不足4万吨逐步发展到700余万吨的历史变迁,并在玻纤生产工艺由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球法坩埚拉丝生产工艺方法向池窑拉丝生产线的技术变革中成为享誉业界的风云人物。
兴趣是突破技术瓶颈的源动力
说起当年跟玻纤行业的缘分,可谓是“起于偶然,成于必然”。
据高增国回忆,高考结束那年,他的成绩排名全市前列,第一志愿报了当地一家师范学院,却迟迟未收到录取通知书。一直到当年国庆节前,高增国居然收到了长春理工大学玻璃工艺的专科录取通知书。
在长春理工大学,高增国专业课主要包括《玻璃工艺》《热工学》等内容。
“接触了玻璃专业后,我蛮喜欢的,所以平时读书、做设计和实习的过程,就会更用心,更愿意吃苦。”高增国回忆说,当时专业教材中对于玻纤生产工艺只有十多个页码的教学内容,可谓是一带而过。但是,学校安排了4个暑假的实习,高增国有机会在球法坩埚拉丝生产车间的各个岗位上了解这种传统、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
长春理工大学这种四年一贯制、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高增国在“陕西华特”和“珠海玻纤”的快速成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不过,一个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要想实现突破性成长,还是得善于抓住行业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关键项目和底层逻辑,在重大项目中历练自己、成就自我。
高增国至今深感自豪的是,1989年春节期间,他从西安买票坐火车抵达广东,一路奔波数千公里到珠海玻纤考察“中国第一套池窑拉丝生产线”的临时决定。
“当年我才刚满24岁,能有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胆大?”高增国开心地回忆说。
珠海玻纤,由于培养了诸多活跃在玻纤行业的领军人物,而被称为“玻纤行业”的“黄埔军校”。
然而当年“黄埔军校”里的青年学子们,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不同的职业生涯和行业机遇。
在珠海玻纤供职的5年中,高增国从跟随日本专家学习安装、调试第一条生产线开始,到作为工厂负责人主持并参与了该厂4500吨、7500吨池窑拉丝生产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逐步成长为熟悉池窑拉丝生产线和各种玻纤生产工艺的技术专家。
此后,随着中材科技旗下泰山玻璃纤维等玻纤行业龙头企业的兴起,高增国还担任了珠海玻纤对这些新兴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帮扶培训的代课老师,成为向中国玻纤行业持续输出先进管理体系和生产工艺的导师。
以问题为导向引领行业变革
回顾35年来在玻纤主持过的系列重大项目,高增国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洞察行业和技术变革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比如,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下到基层第一线和生产车间去历练自己,以为生产岗位比较枯燥,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而,一想到全套引进的中国第一条池窑拉丝生产即将在自己的手里建成,就会如同一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童一样兴奋和激动。
此后,在其职业生涯中系列重大项目组织和建设过程中,高增国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激情和好奇心,把问题当作创造新成果,树立新标杆的宝贵机会。
1997年,高增国作为珠海玻纤委派的技术专家,负责并参与了泰山玻纤(中国)首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的项目建设和投产指导工作。
此后的2004年,高增国应邀加入(中材科技)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及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历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兼总工、管理者代表、细纱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
此期间,高增国先后组织和参与了泰山玻纤邹城有限公司(一线)16800吨、(二线)18000吨、(三线)60000吨、(四线)60000吨、(五线)50000吨无碱玻璃纤维生产线,以及2011年投产的泰山玻纤邹城有限公司年产1亿米电子布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2017年4月,高增国加入浙江鸿盛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纤维事业部总经理和首席专家,主要负责池窑、低介电及其他特种纤维相关的项目设计、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及日常生产管理等业务工作。
在鸿盛新材料,高增国组织和实施的重大项目包括:年产6000吨滤材用玻璃纤维超细纱池窑拉丝生产线、年产1000吨低介电超细电子玻璃纤维纱生产线,以及年产500吨、1000吨、2000吨的珍珠岩纤维拉丝生产线。
由于在上述重大生产线的项目建设、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领域的突出贡献,高增国先后荣获珠海市科技进步奖、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辽宁省科技重大专项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等23项技术类奖项。
作为组建珠海玻纤、泰山玻纤和鸿盛新材料池窑拉丝法生产线的重要人物,高增国之所以被誉为玻纤行业TOP5的风云人物之一,其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积累的经验,为引领玻纤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组织和参与前述生产线过程中,高增国先后获得滤材用耐腐蚀性玻璃纤维所用浸润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1510458414.3),新型绕丝筒(专利号:201621272377.3),一种高性能珍珠岩纤维及制备方法(专利号:201811110123.5),一种低介电玻璃纤维组合物、低介电玻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2011155859.1)等多项发明专利。
此外,高增国还陆续在《科技成果》《玻璃纤维》等期刊上发表了《DE75玻璃纤维纱的研发及其制备技术》《3分拉低tex直接无捻纱的研发》《直接无捻粗纱的研发》《新型电子级玻璃纤维拉丝工艺的开发》《池窑拉制无碱玻璃纤维组分及配合料的制备》《原丝定长制与漏板温度补偿系统》《浅谈鼓泡技术在无碱池窑中的应用》等十余篇学术论文。
其中《超细电子玻纤D450纱及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被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收录,为推动玻纤行业的技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关键性的技术成果对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提升经营效益的作用是显著的。
据高增国介绍,滤材用耐腐蚀性玻璃纤维所用浸润剂及其制备方法在泰山玻纤DE75-Y5的生产中推广应用后,产品规模达到30000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达5亿元人民币。
目前,高增国正在申报的高硅氧玻璃纤维滤材专用浸润剂及其制备方法,也已经在浙江鸿盛新材料6000吨池窑拉丝生产线的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产量达到32500吨,玻纤制品销售收入累计达到10亿元以上。
“只要喜欢,便能长期钻研和坚持;只要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引领关键技术进步,才能将一个行业做到一定的高度,在不断创新中创建行业标杆。”高增国表示:“作为一位玻纤行业的老兵,他仍将秉持多年一贯的职业精神,在行业变革中成就新的荣耀和梦想。”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