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位大V透露了一份元气森林的投资调查报告,在该报告的“风险提示”中,直接揭露元气森林的最大风险或来自行业竞争。此消息一经传出,第一时间在网上掀起热议。
成也无糖,“败”也无糖?元气森林无糖概念引纷争
无糖、低糖、0糖的饮料概念普及至今,消费者的接受度日渐提高,但在元气森林闯入无糖赛道后,“0糖”疑似成为被攻击的点。
据该报告显示,2020年某机构通过饮料含糖量测评,对4款饮料进行含糖量测评,并对18款饮料的配料表成分进行拆解,得出元气森林白桃味气泡水使饮用者血糖升高,且含糖量约等于4块方糖的错误实验结论,引发消费者对元气森林气泡水“0糖”标签的质疑。
事实上,该机构测试样本仅有4人,且1人仅测试1款饮料,小样本量并不足以形成科研参考数据,而涉及的18款饮料中,也只有元气森林这1款的实验数据出现错误【注:元气森林所使用的代糖为赤藓糖醇,其能量系数为0,升糖指数即GI为0,并不参与代谢引发血糖升高,而其它17款饮料成分均使用了常用的可食用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及其问答的规定,元气产品标注无糖是没问题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饮料含糖量测评的错误结论后,网络上大量舆论忽然将矛头指向元气森林,一时之间无糖气泡水被推上风口浪尖。而该机构由于实验结果有失公允,已在测评文章下方留言纠正错误,但此评论信息却未见诸报道。
笔者搜索发现,截至目前,网络上关于无糖、0糖是否健康的舆论仍在时不时发酵,并且大量声音仍在批评以元气森林为首的“伪0糖、伪无糖”饮料,这些讨论正在加深“无糖品类有害”的消费认知。
那为何18款饮料的无糖测评,最后只有元气森林遭受大面积攻击呢?
据了解,国内饮料市场发展至今,市场已基本形成固定格局,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和以农夫山泉、统一、娃哈哈为主的本土品牌分割市场份额,其它新入局的竞争者难以撼动巨头们的市场地位。
其中,无糖气泡水饮料作为碳酸饮料市场的重要细分部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很早就有布局无糖可乐,但起初都是用甜味剂来弥补口味的不足。而随着对甜味剂健康性、安全性的关注提升,更多天然代糖开始取代甜味剂的地位,以赤藓糖醇为主要原料的元气森林无糖气泡水也随即迅速抢占市场。
在元气森林杀入市场初期,对于这个忽然闯入的“愣头青”,很多巨头品牌并不以为然。但凭借有别于传统饮料品牌的市场运作,元气森林很快从无糖气泡水市场顺利切入,率先打破国内饮料市场稳定格局。
数据显示,2019年后元气森林气泡水线上销量连续三年“双11”占据榜首,销售额超过其他头部饮料厂商。2020年,元气森林销售额达到23亿元-25亿元,其气泡水销售额已经接近其他老牌的茶饮料、功能饮料等单品类的年销售额。由此可见,元气森林无糖气泡水的风靡挤占了其他品牌的碳酸饮料市场,并且这股“无糖”风也开始在茶饮料等品类蔓延,直接压缩了其他老牌的市场份额。
无糖新势力与老牌劲将们的矛盾,也终于迎来爆发点。
“下定决心干倒元气森林”、“2022年,市场上不会再有元气森林的气泡水”,这样的江湖传闻不绝于耳。同时,市面上还迎来了众多新品,均在试图抢占元气森林的市场份额:2018年百事可乐推出气泡水品牌Bubly;2019年可口可乐推出气泡水品牌AHHA;农夫山泉、娃哈哈等品牌也纷纷推出气泡水产品...
恰逢气泡水新品正在源源不断的“冒泡”,无糖气泡水的领跑者却面临着“伪0糖”的质疑,不免混淆了大众的视听:或许不是无糖气泡水不行,而是元气森林不行?
从线上打到线下,这匹黑马被群起而攻之
除了品类层面的暗战,在线下渠道、生产等方面,新老品牌们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阶段。
据投资报告显示,元气森林除了面临伪0糖等商誉攻击的“黑天鹅事件”之外,还面临着诸如“冰柜争夺战”、“代工厂二选一”等多方围剿,攻击面不仅涉及渠道终端,还包括了供应链、原材料等,每一步都击中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报告指出,2021年元气森林与友商爆发“冰柜争夺战”:部分经销商门店只要在元气森林冰柜内陈设友商产品,即可获得友商下发的进货优惠与现金奖励。
为何小小冰柜,能引发如此大的纷争?
再翻查渠道数据,可见竞争之激烈。据统计,全国可覆盖饮料销售的终端约有800万个,可口可乐拥有合计360万+终端渠道,农夫山泉在2020年销售终端数量超过243万,而元气森林2021年11月销售终端数量突破100万个。虽然元气森林销售终端覆盖量与其他头部品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线下“蛋糕”面临被分,这确实给巨头们带来了不小压力和威胁。
“冰柜之战”直接加大了元气森林布局智能冰柜的决心。从2021年到2022年,元气森林一直将智能零售柜作为渠道重点发展方向,并计划在2022年年底投放10 万台智能柜点位,全年销售额预计接近100亿。
“冰柜争夺战”于元气森林而言,或者只是一个小小的警醒,促使了其快速布局、稳住渠道,但该报告中指出的“供应链之争”则使元气森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元气森林生产中心总经理李炳前曾在媒体采访中透露,2018年至2020年,元气森林曾多次遭遇供应商“断供”。而关于本次报告中所提及的多个断供事件,当时也被广泛报道。
据相关报道称,元气森林于2021年2月起,均出现了赤藓糖醇断供的情况。截止当年 6 月,断供问题直接给元气森林造成 10 亿元的销售损失,但相关信息未获得企业方证实。
另有报道显示,同是2021年初,元气森林乳茶产品的某代工厂因受某国际饮料巨头老板亲自下达“二选一”命令,中断了与元气森林的代工合作。紧接着,2021年5月,某碳酸饮料瓶瓶坯厂以“优先供国际巨头”为由不给元气森林供货,导致在营销旺季的元气森林无法完成供货,损失着实不小。
虽然这些信息未得到企业方证实,但断供断产等事故频发,也一度导致元气森林“元气”大伤、疲惫不堪,不得不寻找新出路。截止2022年Q1,元气森林已耗资55亿元完成6家自建工厂,全部投产后总产能超过50亿瓶;供应商数量也从2021年初的200多家增至370家,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这一场无声的厮杀,最后以元气森林的系列自救暂告一段落。而围观元气森林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确实放缓了。
“失速”传言甚嚣尘上,但元气森林似乎并不介意这样的指控。相反,渠道下沉、产品出海、新品研发…可以看得出来,元气森林正在主动放慢脚步,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布建与发展上。
行业竞争由来已久,而无糖饮料的赛道也日渐拥挤。因此,作为行业的搅局者自然也要承受更多。这虽是一份“风险提示”,也可以是一个“温馨提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